《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云南的歌会》科目中学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学习者分析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八年级学生尤为明显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八年级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八年级孩子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它们的作用;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三、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写蹲踞、酬和、譬喻、糯米、哕这几个生字。能积累熹微、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喜爱之情;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教学重点、难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师根据教学适时地借助多媒体给予提示,给予拓展延伸。(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云南的歌会》教学过程描述《云南的歌会》教学过程描述教学活动1(一)、师生互动,激情导入(关注民俗话题)1、创设情景。(课间活动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绣荷包》)出示:幻灯片1(云南的梯田)幻灯片2-8(歌会场面、人物图片)(边演示边介绍)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昆明的温暖,丽江的静谧,西1双版纳的多彩,梅里雪山的神奇,常常使人流连忘返。而更让我们驻足的,是这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中对歌就是绚丽画卷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沈从文,走入神秘而美丽的云南,在他的朴素而淡雅的文字中领略云南歌会的无穷魅力。2、(幻灯片9出示课题):《云南的歌会》。3、走进作者(幻灯片10显示作者资料)学生做笔记。教学活动2(二)快速阅读——初识歌会特色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云南的歌会到底是怎样的?初读文章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谈初读的感受)教学活动3(三)、整体感知——展示歌会画面1、云南的歌会真可谓一卷长长的民俗风情画。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三幅歌会画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主要写了在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它们的方式和内容又是怎样的?(幻灯片12出示)2、学生们跳读课文,思索,圈点勾画。3、小组交流。(学生自评、互评。)4、延伸思考:从三幅画面看,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三幅画面组合在一起,唱歌的场合遍布野外、山路和村寨,唱歌的人遍及男女老幼。)5、教师小结:云南的歌会,天地就是大舞台,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这种天地同唱的恢宏气势,形成了云南的歌会壮观瑰丽的风情画面!教学活动4(四)、重点研读——品味民俗风情1、品味歌唱方式:探究对象:在“青年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村寨传歌”这三幅画面里,各有一个字表达的是歌会的方式,请找出这三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并在课文中找出依据。2、学生自主探讨、小组交流碰撞。3、品味特点神韵:品味赏读:在三个场景中,作者侧重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它们的什么特点?(幻灯片13出示主问题)4、师生交流,品读结果:侧重描写了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唱歌的场面。唱歌人:工笔细描间,才情出众、勤劳质朴、开朗活泼、率真自然的唱歌人跃然纸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