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作出初步评述2.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学习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学习难点:转变经验概念,明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自学指导:一、长期以来,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人们的经验是: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必须推它或者拉它,即必须给物体一个力。因此人的知觉认为:物体的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是最伟大的人物──亚里士多德(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他的研究涉及生物、天文、气象、数学、物理等,成果非常丰富)也出现了错误,他认为:。这个错误尽然维持了近两千年。二、伽利略的理想试验过程:1.第一次:让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提出假设:;结论:。2.第二次: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一斜面上仍要达到同一高度,但球要滚的远些。3.第三次:继续减少后一斜面的倾角,。思考:如果将后一斜面放平,小球将怎样运动?答:。因为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方向不受力,得出结论:。提出问题: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三、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指出力不是原因,而是改变原因。物体具有的性质叫惯性,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与物体的无关。【例一】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是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例二】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的自转,一昼夜就能周游世界,请你评价一下,这个设想可行吗?课堂小测验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A.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C.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D.力停止作用后,物体就会慢慢停下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B.一切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有惯性C.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D.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将改变3.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B.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能继续前进是由于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4.一氢气球吊着一重物以1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吊物体的绳子突然断了,则在绳子断开后物体()。A.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快B.立即匀速下落C.由于惯性,物体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D.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二力平衡》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2)说出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2)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究二力平衡条件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停泊在海面上的航天测量船,匀速上升潜水艇,缓缓降落的“神舟”飞船返回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进而引导出二力平衡的概念。2.在上节课学习中已进一步了解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