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被动运输教学设计一、前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和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本节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然后通过学习去验证猜想,完善猜想,从而构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模型。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而“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的能力,但是很不完善。细胞膜除无选择透过性功能、还有在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不同上,因此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探讨了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表格进行总结,简洁明了;2.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3.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讨论与交流,合作学习;2.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并理解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定义与区别难点:图表数据的解读;比较和区分物质进出细胞的各种方式。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次性水杯,清水,蓝墨水。五、教学策略情景导入,PBL教学策略,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六、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程序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min复习生物膜结构1min自由扩散2min[探究]实验:向一杯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总结扩散现象的定义。大家总结这是物理中学到的什么现象?高原反应:当空气稀薄时,人剧烈喘息,但还是会觉得透不过气来,时间稍长还会觉得浑身无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何缓解呢?这俩个现象是不是很相似?我们知道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是如何控制物质进出的呢?展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回忆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运输一定有多种方式。提问:首先,请你从膜的结构推测,小分子物质是如何通过细胞膜的?扩散现象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速率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根据扩散的原理,提问:物质通过细胞膜时扩散现象回答:是因为氧气含量不足;吸氧气罐,或到氧气充足的地方。思考并回答。思考并讨论。认真阅读并回答。(观看动与实际生活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深入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假设能力。展示人工合成无脂双层膜1min可以如同扩散一样自由通过细胞膜吗?(观看O2、CO2通过细胞膜的动画)讨论以下问题:物质自由扩散的速度与浓度差有什么联系?那大家想一想,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自由扩散的速度呢?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下面我们用横坐标代表浓度差,纵坐标表示运输速率。绘制一个自由扩散的坐标图,你们会发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哪些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膜。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