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与授课心得2013年12月中旬,我有幸接受“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训后跟踪平台”活动的教学设计与授课任务。在此次活动中,我受益颇多。首先,我感受到了孙维娇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一颗热心,对教学的一颗精心,对同行的一颗诚心。其次,我感受到我们团风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的不断进取精神和强大凝聚力。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我在不断尝试,不断挑战,不断前进。《那树》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整个单元的内容是感悟生命、思考生命。这是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一篇散文,他被称为“人类的思考者”,善于写全人类的问题。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因而我将文本的主题解读为:文章通过一棵大树长期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针对九年级的学生,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感受大树命运变化,理解作者情感(重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紧扣“矛盾冲突”,充分营造情感世界。导入部分概述传统生活场景,播放《北京四合院》视频,与现实中都市的钢筋水泥形成对比,营造一种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剧烈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对发展现代文明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整体感知部分,感受大树的命运变化。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对大树的态度变化。早期,人类敬仰依恋大树,是因为大树对人类有巨大的价值;近期,人们质疑恼怒大树,是因为人类认为大树已经没有价值了,他们的心中装满了更有价值的东西——现代文明发展带来的便利生活;现时,人们庆幸砍伐大树,并遗忘大树,是因为有人撞死在树上,它阻碍了交通,阻碍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大树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与人类对大树的态度形成矛盾冲突,让人不由得为大树的痛苦命运而痛惜、愤慨与深思:造成它命运变故的原因是什么呢?品析语言部分,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我要求学生勾画三类句子进行朗读品析:(1)表现那树高尚品格的语句;(2)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3)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第一类句子代表着传统文化,第二类句子代表着现代文明,树的品格越高尚就喻示着传统文化越应该保留,现代文明发展越快速,它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就越强烈。两类句子再次呈现本文最核心的矛盾冲突。第三类句子是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实际措施,在无奈和痛惜中,大树被无情的屠戮,痛定思痛才更能触发人们的深思。另外,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现大树与蚂蚁分别的场景。此时,学生完全理解大树的深层含义:大树不仅是一棵自然之树,还是一棵生命之树,更是一棵传统生活、传统文化之树。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和深思,为他们在下一个环节的冷静思考做好铺垫。拓展延伸部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矛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两个问题:(1)你认为大树该不该被砍,讲明理由。(2)穿越时空,你该如何对待大树?前一个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后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冲突。至此,本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第一次教学实施后,我感觉学生情绪强烈,纷纷为大树的痛苦命运而痛惜,纷纷献策保护大树。只是在整体感知部分耗时略多,并且感觉学生每一步都是在按照我预设的轨道行走,似乎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在我的掌控之下。此时,我开始深思:是我的设计太精细还是我的设计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上网观看视频后,与徐健桥、杨育丽老师讨论后,我找到了问题:贴的“标签”太多。因为担心学生不能按照我的设计思考,我不断地给他们挖好了一个又一个坑,他们习惯性地跳下去、跳下去,最终到达目的地。我恍然大悟,放开对学生的束缚,给他们一个方向,让他们大胆地走,我只需要在一旁默默地关注他们,在关键时候轻轻地扶持他们,真正地以生为本。于是,我决定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与授课。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把握文章内容,理解那树的形象(重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认识现代文明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