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014.7)【试卷综述】本套试卷是一套综合性历史试题,涵盖了必修一、二、三的重点内容和选考部分内容。试卷凸显了“能力立意”的特点,注重对材料解读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情境设置新颖,设问角度巧妙,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涉及到的重点知识有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儒学、洋务运动、辛亥革命、雅典民主政治、英美民主政治、工业革命、改革开放等。是一套非常有梯度和广度的试卷,可以达到考查学生知识能力底码的目的。12.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D.推崇法家思想【知识点】宗法制【答案解析】B解析:题干材料中“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的意思是责罚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得把妾立为正妻,其中的孝亲、维护嫡长子继承权、不承认庶妻(小妾)的地位,体现了宗法制的原则,故齐桓公是在维护宗法制。材料不体现“挟天子”,排除A,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思路点拨】根据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确定尊卑的特点分析。13.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知识点】D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解析】中央集权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所述“门第”的变化与科举制无关,且科举制成熟于唐代,B项错误;贵族制度从秦朝开始就已衰落,C项错误;明朝选取寒门士子为驸马,是为了防止名门望族因此形成威胁皇权的势力,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思路点拨】运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理解。14.中餐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比如川菜、湘菜都以辣为名,据考证,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A.唐朝B.南宋C.明朝D.清朝【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答案解析】C解析:辣椒原产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把辣椒带回欧洲,继而传播到亚洲,此时是15世纪晚期,是中国的明朝时期,所以只能选择C项。【思路点拨】对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的知识进行迁移。15.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知识点】汉代儒学【答案解析】B解析:雾霾是自然现象,皇帝却认为这与人事有关,下令群臣斋戒希望“感动上苍”,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汉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发挥,提出“天人感应”思想,所以B项符合题意。另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思路点拨】由材料中“感动上苍”联系到“天人感应”做出判断。1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期,作为中国对付外国问题的一项政策,比起六十年代时期来,已经变得大为多样化和复杂化了。中国国内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采用了西方技术,它开始使努力的中心从防务转移到工业化方面。”这“一项政策”是指A.自强新政B.改革开放C.维新变法D.实业救国【知识点】洋务运动【答案解析】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和“转移到工业化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可这这是指洋务运动由开办军用企业转为兴办民用工业,这是清政府的自强运动,故A项正确。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晚期,维新变法是19世纪末,实业救国是辛亥革命后,所以B、C、D三项时间都与材料不符,排除。【思路点拨】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提示运用知识进行排除。17.“在1912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西式的民主制度马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文中的“他们”是指A.维新派B.革命派C.立宪派D.中国共产党【知识点】辛亥革命【答案解析】B解析:1912、1913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