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说课稿一、说教材: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学内容《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想象见长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神话、诗歌、童话、寓言。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激活想象力的一次绝佳的机会。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话学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此外,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符合初一学生的欣赏心理,同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在文中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也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更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二、说明标: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比较阅读,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2、探究阅读,挖掘“人”的内涵,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3、拓展阅读,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课文。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改写课文。三、说思路和教法:明确教学思路,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本,赏析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平台,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四、说自学指导和学法:进行科学指导,注重学法传授依据“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论,要求教师教学重在学习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因此本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说教学过程【导学】1、导入新课,2、导目标,3、导方法【学生自学】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女娲()澄()澈安慰()掺()和气概()榛榛()词语:开天辟地:兴高采烈:2、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3、复述故事由学生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4、比较阅读第一步: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就此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出示疑问,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解决这些疑问,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怎样造人?女娲用什么来造人?第二步:与《风俗通》对比,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齐读《风俗通》的内容,学生通过与原文的比对,得出作者通过想象手法来改写课文,丰富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心理活动等内容。明确本文想象的特点:大胆合理。第三步:从女娲的角度来理清故事情节,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学生互学】【小组展示】【教师讲解指导】【当堂检测】【课外延伸】探究阅读1、第一步:挖掘“人”的内涵。引导学生抓住“小东西”、“小家伙”、“人”三个称呼的变换为切入点。朗读表现泥捏人的叫“妈妈”喜悦之情的语句,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学生从课本找依据并反复读出这种喜悦的情感,随后提出问题:女娲给这些心爱的孩子取什么名呢?让学生从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涵义,探究“人”的内涵。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关键语句的方法达到预期目标。第二步:根据课文分析女娲母亲形象,并与古人眼中女娲形象作对比。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女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求学生朗读、欣赏,将每一句话在脑海中慢慢映射成一幅画面。多角度分析其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形象。通过阅读交流,学生会有这样的收获: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掺和、揉团”,第15段中的“拉、伸、搅、挥洒”这些动作描写。学生脑海中呈现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间女娲在池塘边造人的画面。一个勤劳的女娲便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第9段女娲听见叫妈妈的喊声那种洋溢幸福的情境。第13段的朗读分析,呈现女娲日以继夜辛勤造人的场景。学生像这样将每一句话通过朗读、欣赏幻化成图画。这样既是对女娲形象的赏析,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这一环节的朗读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