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的结构反思生命世界领域是小学科学教育重要的内容,该如何指导学生建构相关的科学概念,利用何种教学方法开展生命世界的学习是本课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本课力求展现概念建构清晰、完整的线索。上课伊始,激起学生对植物果实的认知冲突,聚焦话题:“什么是植物的果实”;接着制定出研究问题的总体思路并明确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利用简单枚举归纳的途径引导学生建构果实的概念内涵:组织学生先研究几种公认的果实,归纳出它们结构的共同点;再枚举更多公认的果实,看看是否也有相同的结构,从而概括出植物果实结构共同特点:由果皮和种子组成。在明确了果实概念内涵之后,利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果实概念的外延:组织学生依据果实的概念,判断一些植物的器官是不是果实,从一般回到个别,以巩固刚刚建构起的果实概念。二.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于思维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提炼和反省。(一)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是通过教学展现学生对果实概念由认识模糊、混乱到清晰、准确掌握的思维变化。第二,注重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比较、抽取相同的能力基础上,利用果实这一教学载体,训练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使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二)体现对学生思维发展关键节点的处理就本课而言,思维关键节点指的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最有可能陷入迷茫、遭遇阻滞,但搞清楚后又会显著推动思维向清晰、深入发展的点。教师要洞察这样的点,并为学生搭建教学脚手架。例如学生对什么是果实产生了不同想法时就是一个节点,教师先帮助学生将看似纷繁的观点归类为几条主流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条主流观点开展辩论活动。借助辩论,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果实辨认观点转换、提升成一种对果实继续研究的方向、角度;同时也排除了一些不合理的研究角度,为学生独立选择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帮助。又如当学生总结出几种公认果实都是由果皮、果肉、硬核儿、种子组成之后,需要马上明确果实组成部分的科学规定: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这又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节点。此时,教师设计了“生物学家为什么把果实简洁的分成这样的两个部分?谈谈你的想法”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既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界定间的一个过渡缓冲,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学生会对“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单单是有几部分组成,还包含组成部分彼此的位置关系和各自担负的作用。再如学生对果实的初始概念和本课要建构的科学概念始终会不断地纠结、冲突,我们把它也看成一个思维节点。所以,即使在果实辨认观点争辩环节有些观点就被当场否定,但是,在学生认清了果实的结构组成后,在学生利用果实概念辨认果实后,都再次组织学生回过头来反省学前的观点,持续印证观点的不合理性。因为孩子的错误概念是根深蒂固,不易轻易动摇的,这种反复、持续的反省更有助于日常错误概念的消除,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建立。三.既注重形象直观的认识果实,又注重画图标注的记录指导与训练。面对儿童的生命世界教学,运用实物观察实验,获取第一手的证据应该是不容质疑的教学观。本课,不论简单枚举果实,舍非取本形成对果实本质的认识还是演绎判断更多东西是不是果实,形成对果实外延的把握,几乎都在利用实物,真刀真枪地开展研究。即便遇到实际操作难以解决的,也配以实物照片。直观形象可以作为儿童学习的出发点,但最终的归宿应落在思维和言语层面。本课,对看到的果实结构画图记录,利用画图记录进行表达交流就是在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水平向抽象思维水平发展。学生将面前的果实的横(纵)切面先经过眼镜的仔细观察;之后在头脑中先形成表象,再经过思考区分出几大组成部分,简单设想如何构图、连线标注;最后,手、眼、脑并用,将观察发现跃然纸上。之后,学生凭借记录图这种摆脱实际物品的表达方式,辅之以言语的汇报交流,进行果实概念的建构。这个过程显然要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但对于学生今后探究生命世界所必备能力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意义。四、教学困惑之处本课很想体现学生在建构果实的科学概念的进程中,认知变化发展的完整轨迹。要关注几十个学生在40分钟里学的过程,洞察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