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加强进行品德教育的几点做法----发现优等生品德教育缺失浅谈泾源三小兰秀桢一提到优秀学生,很多人一定会马上想到“三好生”。“三好”,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在我国,很长一个时期学校在中小学评选优秀学生就是以这“三好”作为根本标准的。由于品德和身体两方面无法明确判定,加之考试机制不健全,全民都在过分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因而“分数第一”的思想代替了教育的一切。因此,学生在民主评选“三好”的时候,一般都把参评同学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考虑,误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有资格评“三好”,导致一些所谓的“三好生”变成了“学习好学生”的代名词。被选学生的其他方面可以在学习成绩高的光环下忽略不计,从而出现了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代表一切都优秀的不良思想蔓延。我坚决认为教育应将德育放在首位,无论干什么事,首先都应当关注学生的品德是否良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是否健康。特别是对优秀学生的评选更应该严格缜密,接受广大师生监督,努力做到宁缺勿滥。由于今年学校评选“三好”,我班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特别是被选的优秀学生身上出现诸多不良行为,作为班主任我很难受。经过仔细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解,认真落实调查,真诚和他们交流、沟通、谈心。我粗浅的认为造成被评“优等生”思想品德教育缺失有以下几点原因,今后应当注重。一、由于盲目追求考试成绩,他们产生过分竞争的心理,造成优秀学生缺少合作精神,今后教育应当注重江总书记曾经说过:“21世纪,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教育科技领先和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那么团队协作将是各项事业必将成功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是为了考试争取考高数,为了在班中永远名列前茅,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独自一人默默做功课,对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漠不关心甚至反感。常常表现为,对班级学困生看不起,不主动帮助别人,不关心热爱集体1等等。虽然他是一个智力非常聪明的学生,在学习上可以说数一数二,但是,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绝顶聪明使他常常高傲自大,目无一切,养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健康的心理。加之,这些学生自主能力较强,学习成绩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得到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同伴的仰慕,导致他们占有和霸占的欲望扩张,形成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处事主观武断,处处要求别人服从和尊重自己的坏习惯。最可怕的是,由于他们总想比别人强一截、高一头,当看到别人强于自己时,就产生强烈的嫉妒和抱负思想。为了合理引导和教育他们,著名管理学、教育学博士李开复说:“优秀的学生除了具有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等方面的个人素质外,还应主动培养谦虚、执著、自觉、自律及勇气等方面的品质,才能适应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并不断从优秀到卓越。优秀学生可以不是天才,但一定会是一个人才!”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应当注重对优秀学生进行协作和团队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明白社会是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人的配合,是个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大家受益的大家庭,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适应社会需求,顺应时代要求,扬长避短,全面健康成长。二、由于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他们产生过分相信自我的心理,造成优秀学生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失败,今后教育应当注重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非常自信,由于处处都想占据第一,特别在学习上自主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十分强烈。但是他们很多人的学习并不是为了掌握和探索知识,不是去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然而很多时候还不愿意尝试智力的冒险,缺乏好奇心与钻研的态度。其实他们往往对社会赞许比较感兴趣,目的是为了家长的称赞,为了教师的表扬与肯定,为了同学们的赞誉和崇拜。种种不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导致他们比一般学生更害怕挫折与失败,更承受不起学习上的一点失误。造成优秀学生的这种不良学习动机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学业评价2以及家庭的教育引导息息相关。教学中,教师的分数评定,激励性鼓励,公开表扬,奖励小红花等等都为互相攀比埋下了伏笔。这样,教学实际上成了一场公开竞赛,学生学习动机的剧烈膨胀不是为了搞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