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当具备的六大智慧“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师德,就是教师智慧的核心。教育的逻辑不正是这样的吗?因为“亲其师”才“信其道”,教育才能产生效果。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智慧?这是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从理论基础、实践做法,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科学依据或模仿对象。什么是智慧?所谓智慧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教育智慧是教师创造性的挖掘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前瞻性的预测出学生的中远期发展趋势,并给予相应诱导使之成才的能力。一名骨干教师应该具备六种智慧火花:从内容看,包括教育智慧的深刻、独到和广博;从方法看,包括教育智慧的启发、机智和绝招,六种智慧火花包括:教师的人格智慧;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的管理智慧;教师的成长智慧;骨干教师的十种能力。这就是一个骨干教师,应该具备六种智慧火花。第一:教师的人格智慧中国的早期社会,传统文化主导下,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追求的境界,读书人入不了仕,才去教书,做教师是读书群体中的末流,更是读书人的悲哀。至圣先师孔子,在仕途上没有发展,为了吃饭维持生计教一教别的孩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人教书做教师,成了庞大的社会阶层,成了一种职业,一种事业。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从奉献精神的角度看,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人格只会包括:教师的境界,教师的治学,我们先来探讨教师的境界。一、教师的境界从育人的意义上看,教师的人生境界,可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人类境界,一个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越高,他培养出的一代新人的人生境界也越高。如果一个教师,只能顺应教师的本能和社会风气去做,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顺其自然,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如果一个教师,做事动机是功利的,教书是为了糊口,补课是为了酬金,高考是为了奖金,写论文是为了晋级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自觉为学生的利益做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负责,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道德有意义的,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教师整体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并且自觉为社会、人类的利益做有意义的事情,并明白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即人类境界。这是为师的四种境界。二、教师的治学根据教师的治学态度,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庸师、严师、名师和大师。借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讲的,人生的三种境界,来探讨教师四种治学态度。1、庸师教师只知道教书,不考虑教人,既不研究前人的经验,也不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无所作为,如果说有教学效果,只能是误人子弟。形象地讲,叫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2、严师教师能高瞻远瞩,认清前人走过的路,总结前人的经验,以严谨的态度治学,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能达到“严师出高徒”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全貌。3、名师教师能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不惜一切地追求所思。以科学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如同亲人,有名气;他培养的学生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有股百折不挠的痴迷劲,为它牵肠挂肚,为它时悲时喜,为它如醉如痴,为它无怨无悔,就是累瘦了也觉得不后悔。4、大师教师苦苦追求,不断探索,达到一朝顿悟,揭前人未揭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做出独创性的贡献。对事理、对教学能变复杂为简单,变简单为复杂,以创新的精神对待治学,关心学生终身发展,有思想,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形象地讲,叫做“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比喻经过长期钻研,经过多年的磨练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事物,他能明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