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单位:鳌头镇人和小学作者:谭金文科目:数学科题目:以《评价标准》为导向,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以“加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为案例以《评价标准》为导向,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1——《加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细化为教学和评价中的可操作目标。《评价标准》在教学工作中作为规范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作为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尺度的指引;作为帮助学生及学生家长理解教学及学业评价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评价标准》的试行,我认为对义务教育各学段本学科的学生学业水平要求更明确。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一定性的导航性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查看这本书,这样做有利于对教学例题、课后练习的把握和延伸。下面以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以《评价标准》为导向,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加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部分内容在教科书中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在《评价标准》P110中这个知识点的评价要求是:①探索理解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②能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③能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在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新授课后,对照《评价标准》要求的目标,设计了练习题组和老师的一些有效提问片段。过程回顾及设计目的:片段一:再现性练习1、让生说说:“加法运算律”是指哪些运算律?抽生说说相应的用字母表达的算式和文字意思板书:a+b=b+a(a+b)+c=a+(b+c)2、抢答,让生体会“凑”的思想45+()=10075+()=10023+()=10039+()=100127+()=200()+56=200()+315=400()+231=3003、你能说出哪些数和38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呢?师:看来连加法计算也隐藏着不少学问,可不是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使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设计目的:此环节知识结合《评价标准》目标要求,重现分了两部分,一是运算律的复习回忆,二是渗透简便运算中“凑”的思想。抢答比赛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带动新知学习,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能有一个比较活跃的氛围。片段二:综合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写在各自的堂上练习本。将抽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供全班集体评价订正(要求同位进行交流,说出各自算法)79+48+5229+48+52比较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次强调“凑”)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优化算法,体验简便运算的优点。2、看谁快想出简便计算的方法很快计算这两道题75+69+3174+(47+26)让生独立完成后,师作提示:先观察,怎样才能简便运算?你想将谁和谁凑在一起?怎样才能凑在一起?运用了什么运算律?谁能具体地说一说?谁再来说一说?看谁快想出简便计算的方法很快计算,先让学生说,再完成在练习本上。3、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数的和?①1381832②2795921③6431936④5374951⑤33136644、我来当裁判。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运算律的打“√”、不符合加法运算律的打“×”①96+35=35+96()②46+59=46+59()③90+10=5+95()④a+400=400+a()⑤a+(20+9)=(a+20)+9()⑥15+(7+b)=(20+2)+b()⑦(84+68)+32=84+(68+32)()⑧75+(48+25)=(75+25)+48()[让学生明确:②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③⑥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都不符合加法运算律。⑧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可以同时使用的]5、我来解决问题。下面是张叔叔自驾车旅游前四天的行程计划。第一天城市A→B114千米第二天城市B→C142千米第三天城市C→D138千米第四天城市D→E86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小结时:指出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可以同时使用的。设计目的: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专项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旨在突破,练就知识技能。重点放在思辨,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因此,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是练习课的另一目标,有必要合理地设计一些综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