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不见的城市》心得体会看不见的城市总有那么些人,从一个城市奔向另一个城市,有的人,是为了梦想,而有的人,只是去漂泊流浪。城市,承载着我们太深厚的情感。终究发现,记住一个城市的名字并无意义,它的标志性建筑也并不让人难以忘怀,浮现在记忆里的,是我们在那里度过的辰光,是我们体验到的东西,有时,也许仅仅是树下的月光,或者是暗中浮动的气息,仅仅是我们以为我们自己能体验到的,并且是碰巧,也不得不在那种情境下相逢的东西……广播台前的听众朋友们,在这个静谧的午后,书式生活又如期和你们相约了。我是你们的老朋友xx。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伊塔洛·卡尔维诺笔下的《看不见的城市》。一群人,一座座城市,一个个故事。到底有什么消失在了城市,还是什么东西让城市渐渐隐却于我们的视线。正如马可波罗说的“旅行的时候,你会发觉城市是没有差异的:每个城看起来就像任何一个城,它们互相调换形状、秩序和距离,不定形的风尘侵入大陆,你的地图却保存了它们的不同点:不同性质的组合,就像名字的笔画。”————是的,地图上的任何一个点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你到过的地方就会不同,它的景象投射入你的梦境,你的梦又赋予这个景象以涵义。正如我们联络簿中的那些人也没什么差别,但是我们喜欢的人就会不同,他们的名字在我们的梦境中投下幻影,我们一直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终于路过了那个地方,因为人生不会停止,旅途尚未结束,长路漫漫……旅行者的座右铭将永远是,也只能是,不要停步。卡尔维诺像是一位遨游在童话世界里的人,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1942年高中毕业后,卡尔维诺在都灵大学上农学系。二战后,他在都灵大学攻读文学,1947年大学毕业后,在都灵的一家出版社任文学顾问。这位在古巴出生,意大利成长,在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当代作第1页共4页家,具有及其大的传奇色彩。《看不见的城市》第一版1972年在都灵出版,在随后的两年里,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这是卡尔维诺在尝试良多之后确立的体系构造。“当马可o波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时,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在帝王的生活中,总有某个时刻,在为征服的疆域宽广辽阔而得意自豪之后,帝王又会因意识到自己将很快放弃对这些地域的认识和了解而感到忧伤和宽慰;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带着雨后大象的气味,以及火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的味道。”“只有马可o波罗的报告能让忽必烈汗穿越注定要坍塌的城墙和塔楼,依稀看到那幸免于白蚁蛀食的精雕细刻的窗格。”这样的开头亦真亦幻,令人有些惊慌。仿佛两块花岗岩相互敲击后产生的气味:散发微微热度,味道怪异,令人迅速上瘾。然后,假装那位威尼斯青年马可o波罗向元帝国大汗忽必烈作着一系列旅行报告,卡尔维诺开始描述那些并不存在,却无与伦比的“看不见的城市”。“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这是书中卡尔维诺谈到的令人感触颇深的一句。就好像没有谁是属于或不属于城市的,我们真正难以释怀的是: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会感觉自己“已经失去”,因为,我们始终会认为,我们本来是可以“曾经拥有”的。卡尔维诺自己也曾为这本小书难以“成为一本书”而烦恼过——它应该有一个结构,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而他为了达到这点费尽心思。所以,尽管卡尔维诺终于成功地将众多迥异的城市进行了类别化和体系化,作为一个虔诚的读者,我仍然可能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城市中,第2页共4页无所顾忌地单独挑出一个我所喜欢的——它可以来自卡尔维诺在这个体系中的任何类别——并权当自己已经理解了它卡尔维诺为这些虚构的城市分别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然后用他那鬼斧神工的笔法将它们的外观与内在以海市蜃楼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找出其中任意一个城市连续读过三遍,将它视为你的梦中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