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研究所参观感想参观感想寒假的一天,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走进了这家院士风采馆。伴随着自动门的打开,让我踏上了奇妙的旅程。走到大厅,这时,我们看到院士风采馆的介绍,院士风采馆是已故的陈逸飞设计的,呈书本的形状,内部主要分为“科学道路”、“星光璀璨”、“拜访院士”、“异域采风”四大展示馆,建筑面积两千两百平方米,共有两百多位两院院士的资料在风采馆中展示,他们均在XX省工作或生活过,除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以外,风采馆也采用不少多媒体展示方式,让我们更解风采馆,在这里让我了解了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科技事业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这些奋战在科技前沿的老一辈科学工作者,是多么的不容易。比如:整天在车床旁边钻研业务,为我国精密机床的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呆在车间里的院士”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周勤之;被《环球科学》列为2007年“十大科学事件”打开DNA研究新天地,蜚声海内外的分子生物学家——邓子新;为我们上海交通地铁、隧道作出巨大贡献,在土质软、建筑物密集的上海造地铁就犹如“在豆腐中打洞”,但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刘建航却做到了;乔登江核物理学家——“两弹”功臣,传奇院士。在他9岁时不幸摔伤了右眼,右眼从此失明,1963年他接到组织部调令,投身大漠戈壁,开始了一生所从事的国防科技事业。然而,在他实验关键时刻却查出了肾癌,他不听医生的劝告,坚持到实验成功,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就这样,十几年来,他靠着一只眼睛、一个肾活跃在国防科研和教育事业的第一线""这就是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动人故事。馆内介绍展示的只是在沪220多位两院院士中的一小部分,在探索科学真理的慢慢征程上,我们可敬可爱的两院院士,他们是智慧的化身,科学的勇士,时代的领跑者,他们平凡、执着、忘我、爱国、是我们的好榜样。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