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定远民族小学鲁姝燕【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70—73页例题及相关练习。【教材简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整数,基本完成了对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整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数的特征、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通分、约分奠定基础。【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在本课中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借助动手操作诠释数与形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先形后数”“先做后思”的“数”——“学”学习过程,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2.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难点:自主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教学具准备】课件、12个正方形、学习纸、学号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谈话:数学要研究“数”,怎么“学”可以从自己喜欢方式入手。那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知道这两个人物是谁吗?交流:谁来说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他们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父子关系)(大头儿子是小头爸爸的儿子),反过来可以怎样说?(小头爸爸是大头儿子的爸爸)那,老师和你们的关系呢?可以怎样说?是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今天咱们研究“数”先从摆拼图形开始。【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喜欢的题材为切入点引入话题,在为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作铺垫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二、操作实践,理解意义1.操作:你能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取出小正方形,我们来拼一拼,摆一摆。2.思考: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一个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在小组里交流。组织交流后汇报板书:4×3=126×2=1212×1=123.揭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3×4=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还可以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这两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数学名词,它们是什么?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4.追问:在另外两道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5.讨论:那在算式9×8=72中,可以简单说成9是因数,72是倍数吗?6.深化:在45÷3=15中,3是因数,15是因数,45是倍数,也对吗?(同桌交流)7.强调: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说哪个数是因数,哪个数是倍数。8.小结:看来我们不仅能在乘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也能在除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有效的学习倍数和因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探索方法,有序思考(一)找一个数的倍数师:在刚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1.尝试:还有什么数是3的倍数?2.再试: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序地说一说3的倍数?说得完吗?(课件出示:3的倍数:3、6、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