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VIP免费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_第1页
1/11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_第2页
2/11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_第3页
3/11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第一节概述唐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点在于:1、重在论诗,律诗成为主要文学批评对象。2、与弘丽富艳的唐代文化相对应,唐人论诗大致分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兴象神韵。3、唐代文学批评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紧密联系。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第二节《诗式》与皎然的诗境理论一、作家作品二、文本讲读(P198)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三、内容分析(一)论诗教(二)论诗境境,本为佛学概念,《俱合诵疏》:心之所游历攀援者,故称为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历,声为耳识所游历,故色﹑声为境。皎然的境借指诗中那种能令人心游目想的艺术境界。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翻译推南本,何人继谢公。——《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义》(《皎然集》卷一)所谓“诗情缘境发”,是说诗歌是通过创设和描绘“境”来表情达意的。缘境,本为佛家用语,指内心趋向事物之作用。境缘: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此处指诗人之情皆因感于境而生,或谓诗中之情亦需靠绘写外境以带出。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三)论取境取境,佛学中原指取著所对之境,亦即对某一境界有所贪爱,从而染著于心,不能脱离。《大乘义章》:取执境界,说名为取。指使人通过构思,于心中缔构出诗歌的艺术境界。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皎然谈到的取境原则主要有:1、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2、要用思。3、与此相联系,取境之法还应当体现平易自然的艺术原则。4、“假象见意”。5、登高望远。6、“立意于众人之先,放词于群才之表”。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思考题:1,诗境。2,诗情缘境发。3,试论皎然《诗式》的取境原则。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第三节司空图的诗味理论一、作家作品二、文本讲读(P235)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三、内容分析(一)、诗味说及其内涵(1)、“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2)、“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二)论诗味创造第一,“直致所得”。第二,“思与境偕”。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思考题:1,诗味说及其内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隋唐五代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