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提高有效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涉及的因素非常多。然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从而导致教学的重心后置的现象。我认为,要进行有效课堂的构建,就要做到使教学的重心前移。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解决邮有效课堂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预习,就是在教师讲课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上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可以将最基础的化学用语、概念、化学方程式以填空的形式列出,还可以出一份简单的简答题或计算题,上课时检查学生的练习就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什么还不明白,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就不再详细讲,学生不明白的可以在课上详讲。这样,课堂的针对性就会更强,教学的效益才能提升。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教学模式。预习是学生上课之前进行的一种自学过程,是化学教学过程和基本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不少老师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总是不到位,缺乏主动性和长期性,对学生的预习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课堂达不到高效性。1预习是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内容的骨架和线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重点,难点有了初步认识,为课堂教学做了一定准备,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讲关键、讲思路、讲方法,讲学生理解不深、不透的内容。当然,在预习中,学生必然会接触到一些新概念、新知识,并对某些疑难问题在头脑中建立其相应的兴奋点,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第二次认识这些新内容,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认识得到深化和巩固。当老师讲到学生的疑难问题时,会立刻激发起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点,掀起思维的波涛,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难点的接触和突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2预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教师所指导的读书、思考的方法有了应用之处。通过预习对怎样看书、如何思考,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并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在预习过程中,为解决某些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在家中就地选择某些代用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提高了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同时,学生的预习,一般都是在教师制定的预习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的,血神预习过程有目的、有方向,学生带着温梯度,始终处于有目标的积极思维中,对提纲中感到疑难的问题,学生会专心重复阅读,深入研究,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掌握预习的方法,提高预习的效率预习的一般程序是:粗读、细读和小结。预习时,首先是粗读,从标题开始,通览全节,了解本节内容有哪些新的概念、新的规律、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新知识、新问题,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这一过程切记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细读教材、边读边找,找出新知识到底新在哪里,新知识的要点是什么?概念、定义及新的反应等是怎样引出和验证的,将知识的来龙去脉,问题的关键等直接批注、记录在空白处,并且要瞻前顾后,仔细想一想,新知识旧知识有没有联系?有哪些联系?如果发现与新课相关联系的旧知识掌握不好,便要查阅补习旧知识为掌握新知识铺平道路,预习的最后环节是小结,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理清教材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理解不透彻或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弄不明白的问题,对不明白的阐述,不理解的推论过程,搞不清的实验现象用笔记下,以便在听课时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注意力更集中。总之,实践证明,抓好对学生课堂预习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这项工作必须长久的坚持抓好,对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其作用非常显著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会大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受益终身。把学生在课堂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清楚了,这节课自然也就达到高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