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德占据学生的心灵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在回忆童年的学习生涯时说,小时候,他顽劣异常,上课时经常无端插嘴,扰乱课堂纪律。任课老师对他批评教育,再教育,再批评,很想使他规规矩矩的听课,结果他一如既往,丝毫未见长进。时间一长,老师对他失去了教育的耐心,把它的位子往靠教室门前的地方一放,至于他干什么则悉听尊便。老师这种“冷冻”的处理方法,严重地损伤了他的自尊心,原有的一点进取心顷刻间化为乌有。以后的一段时间,她对老师时刻抱着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学以成绩一落千丈。新学期开始了,来了一位新的数学老师。每次上完课总是有意无意的向他多看几眼,给他一个微笑。这位著名的数学家说,每次看到这位老师的眼睛和笑容,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真切的感受到这位老师对他的信赖和期待,这种信任和期望成为他奋发向上的巨大源动力。这位年已古稀的的老人激动地说:“我永远忘不了数学老师的那个眼神,那个微笑。”就是这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轻轻的拨正了学生的人生行向,把一个当初不受欢迎的顽劣学生,改变成在数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巨匠。无疑,这位数学老师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她将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和信任用无形的语言巧妙的演绎了出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实,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有时无声语言的滋润比暴风骤雨更有效。可当前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更多的是预防缺点。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这良好的愿望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她又一次加深了她是坏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为更冒失,更轻率。”(苏霍姆林斯基语)当然,教育界也曾流行这样的格言:“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等等,虽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最终效果又如何呢?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他们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同时,更要以美得去占据学生的心灵,善于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去悉心呵护,使优点能像幼苗分蘖似的迅速分枝,让各种优秀品德在心灵的土地上迅速成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