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Orff,Carl)生平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1924年与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学校。1926年至1935年,在凯特曼(G.Keetman)协助下,设计出奥尔夫乐器,编写教材。1961年成立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研究和培训中心。基本理念.一强调原本性音乐:1音乐的参与和实践层面2音乐要素的层面3音乐的感性层面二人人皆可接受音乐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由感知入手,强调即兴,游戏性,渐进式,教学内容的完整、本土性、综合性教学手段1声音和语言朗诵2.歌唱3.律动4.乐器演奏5.即兴创作声势教学:以人体为天然乐器,以捻指、拍掌、拍腿、拍膝、跺脚等方式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进行节奏训练,称为声势。范例乐器演奏范例,即兴创作范例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近年来自奥尔夫教学体系引进国内之后,许多幼儿园或音乐中心强调以奥尔夫教学体为教学特点,甚至一般学校音乐课程也开始推广。这要感谢许多音乐教育专家的大力讲学和示范,但更在于奥尔夫教学体系本身的特质和所给予学习者的音乐效应所致。音乐教学法理念的形成奥尔夫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基本思想主要是他对音乐进行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受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他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风格。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节奏方面的训练,他的教学方式是以最原始的乐器-鼓作为引导学生经由规律拍、速度及节奏等音乐要素的体验累积其音乐经验,再将这样的经验迁移到乐器的敲奏,整个重点就是让学生从作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奥尔夫称为“原本性音乐”的培养。奥尔夫发现语言和唱歌是培养儿童节奏能力的起点。1950年—1960年奥尔夫曾任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教授,“让学生发现自我”是他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教育思想。1950至1954年奥尔夫以过去军特学校音乐教材为基础,结合为巴伐利亚电台所创作的音乐,重新修订出版了五卷《学校儿童音乐教材》(《Orff-Schulwerck:MusikfurKinder》),这是整个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结晶,稍后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这是奥尔夫教育体系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大事。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研究和培训中心,作为世界性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促进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发展及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它每年为来自五大洲各国的几百名学员传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从而使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日益广泛的推广。三、主要教学特色承如前一段所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一开始并不是针对儿童,也不是单纯的音乐教学,而是为舞蹈者。因此整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最初基本根据不是教育,而是奥尔夫对音乐的体认,以及从军特学校工作过程中观察实验所得的,以后才仔细深入地思考发展儿童音乐教育。(一)基本理念与原则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观照的面向宽广而深刻,着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其理念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强调原本性音乐”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理念的核心。原本性(ElmentarMusik)一词含有原始的、自然的、元素的、初级的、基础的等等多重意义[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奥尔夫在其论述中指出,“原本性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本身,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页.]亦即,原本性的音乐观照的视野是整体性的,并从最初的、最原始、最自然与最简易的型态呈现为出发点。原本性音乐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音乐的参与和实践层面,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像原始部落的音乐一样,融合音乐、唱、奏、语言、律动、舞蹈等。原本性音乐所谓的”参与”不单只是聆赏或舞台艺术形态的表演,更应有机的与人的日常生活结合。原本性音乐的实践,如律动、唱、奏等的教学则从即兴出发。第二、音乐要素的层面,如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所有音乐要素应由最初、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