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方案天心区蓝天学校教科室一、课题的提出1、基于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需要。传统教育观往往把受教育局限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现在,中小学中仍流行以挑选少数学得好的,不重视和淘汰多数学生为目标的单纯应试教学体系。而基于当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使他们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应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服务;应当按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培养人。2、基于新信息收集处理重要性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决策者而言,谁得信息收集的更全,处理得更及时、有效,谁胜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这种具有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人。那对于学生生涯的最初阶段——小学。这种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础与工具的学科,我们必须在语文课中,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加大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教学与渗透。3、基于改变我校教学整体现状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不少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不强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教师认识不够深刻。事实上,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我们教授知识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从外界收集信息的过程,而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其次是教学理念与方法更新不及时。集中地表现在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与新时期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匹配。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不高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培养目标、单元培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研究》。二、课题的界定所谓“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渗透下,通过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将自主学习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始终,达到四个目标。一是掌握获取信息方法。即能阅读、媒体、网络、人际交往以及实践活动获取信息;二是拥有识别信息能力。即能甄别信息的优劣,有自控、自律、自我调节的能力;三是具有储存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摘记,快速识记有用的信息,会利用计算机存贮信息等四是拓展运用信息的能力。即会使用收集的信息,能把信息创造性的表达出去,能产生新的信息等。三、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研究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二)研究内容小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跨度大,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心理及智力特点等因素,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本课题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低段:如何从辞书中查找信息;如何在家庭藏书中寻找信息;如何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信息;如何向他人咨询信息;怎样区别信息是否有用;如何快速背诵信息;如何处理简报;怎样使用收集到的信息。中段:怎样从报刊杂志上了解相关信息;在书店怎样找到所需书籍;如何参观;怎样观察事物;怎样阅读;怎样辨别信息的真伪;怎样建立摘记卡片;怎样与遗忘作斗争;收集到的信息如何表达。高段:在图书馆如何检索、查阅书籍;怎样上网搜索网站、网页;如何下载和保存信息;怎样进行人物访问;如何调查社会现象;如何树立健康的信息态度;怎样创造性地运用信息。以上内容,由任课教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重点研究。四、研究的依据(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人,在马克思看来,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自主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通过对人的本质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主体性,可以说是人本质的最高表现,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最有价值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