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石焕琴教材分析: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正是源于艺术的魅力,因为有着对艺术共同的理解和追求,他们才会成为相知相惜的知己。学情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2、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的思想感情。5、通过学习文章,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1、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组课文。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36页,放开声音读一读单元导语,通过读导语你知道了什么?(主题,学习要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强调弦的读音,齐读)1、对于伯牙,你有哪些了解?(指名说,师补充)伯牙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琴师,在荀子《劝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说的是,伯牙弹琴的时候,连马也停下吃草抬起头来静静的倾听。可见伯牙的琴技十分高超,人们称他为:琴仙。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赞美他的琴声,但他认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的音乐,真正读懂他的情怀。他是多么渴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琴声,读懂他的心声啊。2、绝弦的绝,什么意思?你是从哪知道的?(结合注释来理解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3、伯牙绝弦意味着什么?(从此再也不弹琴了)课文中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出示句子:“子期死……终身不复鼓。”指名读,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啊,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一起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1、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古文,读古文时要注意什么?(注意断句;语断气连)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古文,我们学过哪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修改理由: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过渡,将旧知运用到学习当中,体现了知识能力的运用。)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想来读读?指名读(1)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两句话他读的特别好,而且两句话的句式也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名读第一句。兮变红,解释:兮,在古代汉语中是个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在这要稍做停顿。这句话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断而气连。范读,再指名读第一句(相机多找几人读)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