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播发有画面歌曲)师: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生:草原很美丽。生:草原很辽阔。生:草原上有蒙古包和羊群。师:42年前,作家老舍先生也写过一篇文章《草原》,他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草原”。(板书课题:草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读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2)想一想,课文主要是从哪两方面来写草原的?(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师:课文主要是从哪两方面来写草原的?生1:一是草原的景色,二是草原的风土人情。生2:一是写了草原的景美,二是写了草原人的热情。师:同学们概括课文的能力真强。这篇课文一是写了草原的风景美,二是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板书:风景美、人情美)三、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师:(巡视)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特别会学习,有的同学在相关词语下面作了记号;有的同学用波浪线勾画了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这位同学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课文的空白处。师:来,请我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把那些让你感受很深、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如果不能找出,小组可讨论讨论。(学生自由读)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大家可按照这种形式来说:“这是()的草原。课文中哪句话体现了这一点。”屏幕出示:这是()的草原。——————————————————————————————(括号中填自己感想的词语,横线上填写自己发出此感想的书中的句子。)生:这是(一碧千里)的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在我眼前是绿色,再往前也是绿色,放眼望去一片绿色。师:说得真好,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生:模模糊糊的感觉。师:同学们,草原一碧千里,是那样辽阔,本来让人产生茫茫的感觉,有一首古诗不是说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交流你喜欢的句子!生:这是(清新明朗)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师:“清新”是什么意思?生:新鲜的意思。生:“清新”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师:是呀,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看来同学们的体会真好!我们来齐读一下这句话。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生:这是(美丽)的草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师:这位同学真是好眼力,一下子就找到了写草原美景的点睛之笔,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不过老师有一个疑问:翠色“欲”流,流了没有?生:没有。师:你从哪个字知道没有?生:欲。师:“欲”是什么意思?生:将要。师:将要流而没有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小组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师:老师提示一下,“翠”字能不能换成“绿”?为什么?生:“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生:“翠”更饱满,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师:嗯,有点感觉了。“翠”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更有光泽,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屏幕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