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史》有感《史记》之读书笔记引言:《史记》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史学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正因为有了《史记》,中华民族的压顶苍穹才会笼罩正气支持我们一代代华夏子民坚苦奋斗,顽强勃发。关键字:史记汉王朝华夏文明国士忍辱负重光辉熠熠参考文献:《史记》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之魅力无不为我们后人所折服,进而心生敬仰之情。甚至当成“神龛”一样顶礼膜拜。这种风气已经蔚然成风。因为他们是—文人。我好像看见了一个人,一个眼角爬满岁月纠缠的老人,形容枯槁,踽踽独行。憔悴的脸却不能掩藏他眉宇间的正气和眼神中透露的睿智。也许他曾经是个风流倜傥的潇潇公子,也许他又是个叱咤风云的江湖英雄,更也许还是个老谋深算的精明智者。可是他不是,他不是。他只是一个身份平庸,地位卑微的渺小人物。但是他却创造了历史上经久不朽的篇章,名垂千古。“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之陈涉世家)他高声疾呼,缓缓而来。他就是西汉时期那个伟岸的光明磊落之身—太史令司马迁。时光倒退。公元前145年,西汉夏阳(今韩城)随着一声婴孩的哭啼,便从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熠熠的一页。夏阳,靠近龙门。颇具名气。又是以“龙”为名,显得气势腾腾,力压群雄。司马自称“迁生龙门”,可能原因就在于他对龙门所蕴含的博大精神极力赞肯和崇拜。“耕牧河山之阳”可谓是钟灵毓秀,毓出了一个谱写华夏文明千年不倒的历史传说的太史令。第1页共7页十岁,司马举家迁到京城。此时正值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大好时机。司马在这里满溢激情,开阔眼界。司马家族历年为记载修注历史的史官。父亲司马谈一生忠于职守,一心想倾其精力编著一部规模宏大的史书。但是年事已高,深知命不久矣,但是自己的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司马迁身上。于是便把司马送到老博士大儒孔安国那里求学,开始了他的博览群书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真是不错的。司马二十岁时,开始了他长达两年的漫漫“闲游”天下之路。目的是开辟自己求学道路上的“实录”精神(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就是深入民间,考察民情风俗,推究历史的真实性。他深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之太史公自序)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在开始阶段就要求自己务必“谨慎”。况且虽然腹中文采不非,但是书中的都是先人之私见,不是自己的亲身体会。要继承父志,就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事迹。就在这段时间,司马“网罗天下放矢旧闻(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略考其行事(粗略的考订其事实),综其终始(综述其事实的本来),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史记》之《报任安书》)。从而陶冶了性情,丰富了阅历,也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了瞻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大诗人,他只身立于汩罗江畔。神色迷离,苦不堪言。昔日伟大的爱国英雄曾经就在这里以死明志。他是走了,可是他留下的灿烂光辉却依然照耀着楚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永世流芳,经久不灭。司马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亢奋激昂的吟读着屈子的诗。痛哭流涕,情不自禁抓起笔奋书挥笔。于是有了《屈原列传》。为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更多的获取一些“轶闻野史”,司马于曲阜拜仰孔子的墓,还与孔子的门生弟子推心置腹,学射箭,学礼仪,学孔子的儒学思想,获得了很多关于孔子的未载入书中的生平事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是有了《孔子世家》。第2页共7页元封三年(前108年),38岁的司马正式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动手编写《史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便是《史记》的宗旨。在《史记》中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司马看事情通透。《史记之平淮书》后论中有一句“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盍足怪焉”。说的是事物盛极而衰的道理。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便会慢慢衰落下去,这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这一句哲学气质十足,又饱含古文的古典韵致,实在堪称妙语。坦率,无意矫饰,发人深省。司马还在“人类历史发展是否具有自身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