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建三江现代化农业建设基地心得体会现代农业:黑龙江农垦之建三江美丽富饶的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地处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辖区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现有17个国有农场,耕地1100万亩。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建三江已经具备年粮食总产量120亿斤以上的生产能力,粮食商品量占全省的1/5,粳稻总产量占全省的1/3。作为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建三江现代化大农业走在了全国前列。以下简绍相关的技术及政策措施:(1)“以稻治涝”成为增产增收的金钥匙。全管理局优质粳稻种植面积实现了连续6年以1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增,由2003年的225万亩扩大到2011年的950万亩;全局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31亿斤提高到2010年的121亿斤,粮食商品率达95%以上。在农业生产上狠抓农时、狠抓标准、狠抓创新、狠抓节水、狠抓组织、狠抓程序、狠抓领导到位;着力发展山、水、林、田、路、所、住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数字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引进并运用了航天育种生物技术3s、4g物联网技术、信息化集成技术;建起一千公里科技示范带、16个农业科技园区;推广了钵育摆栽、测土配方施肥、叶龄诊断管理、精准变量水肥一体化等20多项新技术;通过工厂化、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在全国率先实现100%统一供应芽种,并辐射富锦、同江、饶河、抚远等周边市县,形成了水稻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智能化监控、集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等“六化”生产模式,到去年末,全管局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科技贡献率达到75%以上。今年6月建三江农业科技园区被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2)本着灌、排、蓄、养、观光五位一体原则,建三江管局大力发展节水循环低碳农业。目前,三江平原“两江一湖”重点水利工程八五九、勤得利、青龙山、前哨四大灌区陆续开工建设,全部第1页共3页建成后可灌溉水田715万亩,年可增产粮食25亿斤。从2006年开始,管理局连续五年农机更新资金平均每年投入达4亿元以上,每年更新机械都在1.6万台件以上。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98%,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领先全国的水田全程机械化水平确保了水稻主要生产环节只用“六个十天”即可全部完成。即浸种催芽十天、育秧播种十天、水整地十天、插秧十天、收获十天、秋整地十天。全国水稻栽培首席专家凌启鸿称赞“创寒地稻作之最”。(3)来到三江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建三江三江汇流、七河贯通,这里不仅水力资源丰富,更是一块洁净的黑土带。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建三江成为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摇篮”。建三江人像保护眼睛一样,爱护脚下的这片黑土地。到目前,累计人工造林绿化面积135万亩,栽植绿色通道1680公里,森林覆盖率增加7个百分点。先后建起了洪河、挠力河等四个国家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亚洲之肾”和“中国东方白鹳之乡”。2010年7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建三江大米”成为垦区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特色农产品。(4)打造全国四个中心,实现粳稻产业升级。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大产业、占领大市场,成为建三江新的目标,全力打造全国优质粳稻米种植、加工、贸易、研发“四个中心”。一是建设全国粳稻种植中心。二是建设全国粳稻加工中心。三是建设全国粳稻贸易中心。四是建设全国粳稻研发中心。(5)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三江平原中心城为了打造“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新型城镇,建三江管局加快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经营城镇、管理城镇步伐。“十二五”期间,建三江管局围绕建设“农垦第一大城”目标,实施民生工程,建设绿色建三江、现代建三江、幸福建三江。创办一流教育,先后投资6亿元改造危旧校舍100万平方米,实现了集中办学,高考升学率达85%以上。为培养建设现第2页共3页代化大农业科技人才,八一农垦大学将筹建建三江学院。提高医疗水平。目前,全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建成,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人民医院4.2万平方米,引进核磁共振、ct等多台先进医疗设备。2010年建三江人民医院迈入三级医院行列。增加城镇功能。新建文化广场15个,建设老年休闲活动中心、艺体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