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交流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前两周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一线教育家讲坛---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当我们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我们紧缩的双眉;当我们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当我们端坐办公桌前,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满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当我们从积满灰尘的书本下找出一份“古色古香”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甚至只瞄上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讲台……如果是这样,老师们,我们是不是真的“老”了虽然我们还很年轻但我们的心态已经老了;即便我们自认为拥有年轻的心态,但此刻的我们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师感染过或正感染着的一种“职业倦怠症”。我们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幸福的感受需要能力!刘教授设计了一座教师职业幸福大厦德性+知性+灵性=智慧性。师生人际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双方从年龄、身份到经历均有着显著的差异,教师必须意识到这种差异。所以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这是教师必须拥有的人际智能。接下来有几句话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下,“你为什么这么没用”“你怎么这么笨”“你简直无药可救”“你再这样调皮,我就叫家长”“你不努力,考不上好中学、大学,将来就没有出息”“你这样总是全班最后一名对得起你的父母吗”“全班同学不要向他(她)那样”“某某同学是全班最好的学生”“某某同学品德不好是全班最差的”“你不认真学习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等凡是这些讽刺性、侮辱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的语言这些都应该禁用。在我们大家看来,也许这些语言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伤害学生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在教学这个人文世界里,良好的教育必定是建立在人性向善的基础上,讲求的是尊重和信任。二、班主任的个人魅力我们是初中教师,初中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他会挑剔和打量我们,审视我们是否有资格成为他们的榜样。在所有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因素中,最具感染力的莫过于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它胜过无数语言说教和严格的纪律要求。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比如:教师的手势,上课前的问候。这些无形的行为会让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具有倾听的耐心,当时,刘志江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孩子的姥姥来了他家,他的妈妈让他给姥姥拿一个苹果,而这个小孩却一手拿了一个苹果并在每一个苹果上咬了一口,然后把其中一个苹果给了他的姥姥。孩子的妈妈当时就发火了,批评孩子不懂礼貌,孩子想说却被妈妈严厉的话语和表情给挡了回去。幸好还有一位愿意倾听的姥姥,她把孩子拉过来,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你在每一个苹果上咬一口,一定有你的道理,你给姥姥说说。”这个孩子低声说道:“我想尝一尝哪个苹果甜,那个甜的给姥姥吃。”我们的眼睛会经常欺骗我们,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倾听者。作为教育者,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眼见为虚,耳听为实”。在我们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正在上课,发现一个学生老是上课心不在焉,于是我们有的老师轻者会提示这位同学一下说:某某某,注意听。重者就会训斥道:某某某,老师在这费这么大的力气讲,你在下面还不注意听,你对得起老师吗?老师们,我们可以想一想,在这位老师的心中可能就认为是这位同学他上课不操心,因为这是老师亲眼看到的。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是吧但多数情况下却不是。你只要课下以一种和蔼的,真诚的姿态去耐心听一听这位同学的心声,你也许就会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他心不在焉可能是因为他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也可能是他家里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可能是他真的就听不懂老师的讲解……再举大家熟悉的一个例子——陶行知用四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发现孩子打架的是陶行知先生,他倾听了孩子的心声,很好地教育了这个孩子,引导这个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是我们中的某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