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余映潮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人教语文课标教材八下)的主要特色是:非常清晰的结构层次,非常浓郁的别有风味的生活气息,非常丰富的富有美感的语言,非常精美的人、事、景物片段描写。也可以这样说:本课表现的是美丽的云南的歌舞特色。课文层次明晰,内容丰富: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课文写男女情歌酬和,写赶马女孩唱歌,写乡村热闹歌会;课文写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歌会;课文写美女,奇人,趣事,胜景。有趣的事物、奇异的人物:围裙秋千云雀赶集柞木箍桶匠阉鸡匠江米酒毛蓝布报春花戴胜鸟针线花样吹鼓手绣花透孔鞋语言生动,别有特色:生面别开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蹲踞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哑口无言酬和悠游自在若无其事美妙有情譬喻呼朋唤侣悦耳好听晨光熹微柞木扶摇盘旋淳朴本色舒卷张弛熹微龙吟凤哕唱和相续逢年过节淳朴避疫免灾盛会难逢箍桶阉鸡更值得强调的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片段描写的丰富与精彩程度没有其他课文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如:“事例描述”片段: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事件描写”片段: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人物描写”片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景物描写”片段: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动物描写”片段: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场面描写”片段: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以上,都是十分有用的优秀的课内教学材料。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本课的教学创意。教学创意:整体了解,全面把握;深入课文,选读精段。主要教学板块:文意理解,要点感受,精段品读。板块之一:文意理解1.教师快速导入课文。2.同学们速读课文,以“我从课文中读到了……”为话题说话。(这是第一步进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自读课文,广泛发言。)老师与学生对话,最后要形成三个方面的小结:(1)课文写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第一部分,写年轻女人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写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第三部分,写男女老幼村寨传歌。(2)课文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歌会。(3)课文中的佳词美字。(反复落实。)板块之二:要点感受1.教师导入:本课有不少的美丽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