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六安市解放路小学李欣2014年3月《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4、感受陶行知先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产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重难点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2、通过反复品读、揣摩描写陶行知对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词句,去感悟、体会他对孩子的关爱、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民主平等的教育情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蜻蜓2、欣赏蜻蜓(课件出示)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里,学生欣赏。你们喜欢蜻蜓吗?为什么?学生自由说。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蜻蜓有关的课文。4、认识陶行知(1)、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文章写了谁和谁的事情吗?陶行知让孩子们干什么?相机补充“放飞”。(2)、简介陶行知课件出示,师简介: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5、激疑导读读了课题,你们的小脑袋里也许已经冒出了许多小问号,鼓励学生质疑,带着这些小问号,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2、读生字(1)、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去拼音读。(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并组词。3、读词语老师这有几组词语,谁有信心读好它?课件出示词语:慈爱田埂苍蝇保持复杂七嘴八舌抚摸孑孓蚊子据说结构成千上万指名读、当小老师带读。4、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三、再读课文,探讨“放飞”之因1、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知道孩子们放飞蜻蜓了吗?你从哪个自然段读出来的?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段落。2、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要把它放飞呢?陶先生究竟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的呢?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1、我们一起来认识蜻蜓,板书:认识蜻蜓,指名读1——6自然段。2、陶先生看到孩子们在捉蜻蜓,他是怎么做的?指名说并出示相关句子。谁来做做“抚摸”这个动作?提到“慈爱”你能想到哪些词?由“慈爱地抚摸”这句话,你觉得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亲切、慈祥、和蔼可亲)3、谁能像陶先生那样用亲切的语气来问翠贞?(指名读)4、蜻蜓吃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5、老师扮演陶先生,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理解“七嘴八舌”就是你一言,我一语,多而杂乱地说。6、孩子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陶先生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拉着”一词,你体会到什么?(陶先生很爱孩子,平易近人)7、蜻蜓吃什么?指名回答,理解“孑孓”就是蚊子的幼虫。一只蜻蜓一小时可以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真是“除害专家”、“捕虫能手”啊!它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8、比较句子: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指名读,比较哪种说法更好?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蜻蜓吃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陶先生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们,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你觉得陶先生又是怎样的人?(极富耐心、循循善诱、教育方法巧妙)9、陶先生那循循善诱的讲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所以当陶先生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孩子们才会异口同声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孩子们放飞的不仅仅是蜻蜓,是对有益动物的一份挚爱,是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