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之美五河县新集中心小学宋志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范文,既承载了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相对显性的要求,又内隐着对小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其实都是一篇篇精彩绝伦的美文。都要求我们老师在引导学生走近、走入文本的过程中,运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方法和策略去领略文本中蕴含的无限风光和美景,从而丰富孩子的情感、丰实孩子的生活、丰满孩子的生命,并与此同时在“教学相长”中升华我们教师的教育智慧。现以人教版小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为例,通篇行文笔调明快、感情细腻、用词简洁,文中饱含深情的回忆了童年生活美好、寄托了对家乡故土的淡远而又悠长的牵念。作者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借鉴来的三个名词作为整篇文章“舒枝展叶”似的支撑性框架,仅是读课题就会让人有了一个对于作品主要内容的宏观把握和直观理解。随着文章行文的渐次深入,作者笔下的故乡越来越清晰可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很多的老师并没有充分的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区域,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和展示成了形式化的走过场,只是浮光掠影式的泛泛而谈或者是隔靴搔痒似的侃侃而论,理解文本流于笼统肤浅、失于模糊干涩,学生感受不到语言的温度和情感的深度。《小桥流水人家》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想就以点带面,以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为例简要分析语文之“美”。以期抛砖引玉,期待通过我的投石问路似的分析和思考,引发我们老师对于语文美的渗透和挖掘,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稍加分析,这两句话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相互支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具有严谨之“美”;“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这里作者的行走路线一览无遗,溪岸、石桥、茶山几个关键词既提供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线索,又曾经采茶的经历的追忆,把对儿时故乡的记忆定格在几个鲜明的支点上,作者的高超的写作能力和对于语言的高度的驾驭能力在此又体现为语文的凝练之“美”;“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这些句子唤醒了我们的立体意识和空间概念,并且两种颜色的斑驳和交错,又给了我们强烈的色彩感,从而三言两语建构了语文的画面之“美”。在教学中作为学生灵魂的“领舞者”的老师,我们一定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引导孩子去体悟、去挖掘、去寻找文本中蕴涵的语文之“美”,在知识和能力的习得过程中,帮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浸润和感染。“教是第二次的学。”我们语文教学中当然不提倡亦步亦趋、分崩离析地对文章的字、词、句、篇进行割离和肢解,让文章浑然一体的美被我们老师强势抹杀,但我们语文老师对文本先行的二次“学习”,对文本的蕴含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的深入挖掘和把握对于课堂的精心预设和精彩生成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训练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综合与整合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之“美”,并进而启发学生把领悟到的“美”移植或者同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从而让孩子能够以“美”的方式写出“美”的文章。在审美和创美循环往复中,通过美化学生的心灵去娇艳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品味、赏析、感悟、创造语文之“美”中得到穿越、获得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