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中国画留白艺术到语文课堂教学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高容13696466682摘要:新课程改革向教师们提出了转变角色意识的要求,指出,教师要由以往“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者的意识,向如今的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意识进行转变,这对教师们无疑是个挑战,如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如何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改革主体性留白艺术留白艺术是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称之为“余玉”。他是以虚显实,以空显盈,虽无物而更似有物,在空灵之中通过读者的想象,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在中国画中,最高深的画师无不使用留白,也只有高深的画师才会用留白。留白能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能让我们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能让我们从无画处显妙境。据说南宋时期名画家马元曾经为柳宗元的《江雪》画过一幅画,画中虽只有寥寥几笔画出的一叶小舟,只有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然而,大片的空白却足以让我们想到那一望无垠的雪地,白雪覆盖的山峰,清冷的江水,以及诗人贬谪后苍凉的心境。中国书画讲究留白,讲究“计白当黑”,在古典音乐中,留白艺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巧,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突强,突弱,直至戛然而止。在这短暂的停留中,给了听者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在绕梁的余音中沉醉,让我们在沉醉中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喝彩,也让我们在余音中为主人公的境遇而悲伤。正是这短暂的停留,更给人以“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感受。留白虽虚,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形神兼备,司空图的《诗品》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有“诗之妙在无字句处”,追求的都是“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生”的妙境。中国戏曲也主张舞台的虚空表演,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也注重空间的留白处理,如用镂空花墙来增加景物的层次感、深度。可见,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魅力无穷。同样,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也给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很多的启示。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不符合“此时无声胜有声”、“虚实相生”的美学审美观念的,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注意适当的留白。一、新课导入后的留白记得一次优质课比赛中,一堂作文教学课开始了。老师急冲冲的走上讲台,着着急急的找东西,同学问他找什么,他说,“我上课的优盘带掉了。”同学好心地让老师叫人送来。老师却说算了,他先请人跳个舞再说。于是老师不说话了,在同学们面前走过来,走过去,一会儿盯着这个,一会儿盯着那个,同学们忐忑不安,不知所措。就在同学们都紧张万分的时候,老师说话了,“算了,舞也不跳了。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走进内心世界,与心灵对话。接着就请同学们写出刚才老师想请同学们跳舞时各自的内心感受。可见,恰当的新课导入设计后的留白,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欲望,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二、教师提问后让学生充分自学、充分思考、充分展示的留白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学生只是坐在讲堂中看其表演的观众。学生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犹如是国家新闻发布人在作答记者问一样,一问一答,几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考虑时间。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能“导”,真正的“演”,应该是学生。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留白,给学生留取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和感受,更能让学生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了语感,再者,课文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愫,一些文质兼美、引人入胜的美文和诗词,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感悟体味才解其中滋味。教师还要适当留白,让学生自学,进行思考,进行交流讨论,进行展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也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