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跨文化交际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对外语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的启示。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交际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然后比较了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进而分析了我国目前外语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趋向:从理想的交际过渡到跨文化交际,并对教学的方式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关键词:理想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改革教学建议目录随着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话题。而教学中所追求的交际能力常被误认为是语言运用能力(理想的交际能力)。无疑,在跨文化交际迅速发展的今天,仅具有处于“理想状态”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无法适应交际的需要的。把交际能力等同于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忽略对文化因素的教学,这是当前外语教学中的一大误区。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如果仅具有语言运用能力,一旦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仍然难以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向跨文化的方向迈进。基础教学(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把外语学习中的文化放到了和语言知知、语言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研制小组:2002:5—11),这就为我们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尽管对跨文化交际的讨论和研究已颇有时日,但迄今为止,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比较1.交际能力“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Hymes在1972年针对语言学家Chomsky的狭隘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提出来的,后经卡纳尔、斯温和巴克曼(Canale1980,Swain1980,Bachman,1990)等学者们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外语教学。然而遗憾的是,上述学者们都没有明确地提出对文化或跨文化的处理,致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交际能力的文化局限被普遍地忽略了。(许力生,2000:17)教学中所追求的交际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被悬于“真空”之中,处于理想状态。因此,有必要强调正确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2.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必然要发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Littlewood指出,语言不仅包括功能的意义,而且包括社会的意义(Littlewood,1981)。Rub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具备与某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期望所采取的同样独特的活动方式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能力。(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一个综合的多角度的(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识外,还应当有思维层面、行为层面以及情感和个性角度。(刘学惠,2003:34)而这些在Hymes等学者们的理论中都没有具体的论述。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对以往交际能力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文秋芳,1999)。外语学习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求文化背景的完善,因此,抽象的交际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无法适应真实交际的需要。二、目前外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1.课程设置方面目前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中,都没有专门的文化课程。所强调的仍是语言技能本身,在相当程度上由于重视应试和基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的因素,基本上没有对文化的专门考虑。甚至英语专业的课程也没能体现文化的特色,对文化的处理缺乏系统性。所开设的诸如“英美概况”等课程显得陈旧、单调,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难以适应真实语境的需要。2.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仍主要以语法讲解为主;四、六级考试仍是重头戏。许多教材要么以语法为体系,要么勉强牵涉一些“交际”的功能,对文化的处理仅仅是提及,既不够深入,又十分零散,结果,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肢离破碎,跨文化意识淡漠,跨文化能力更是无从谈起。3.能力培养方面目前普遍提倡的是交际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无疑是外语教学的一大进步。从观察的结果来看,交际法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能说”了;但正因为此,要防止“乱说”在社会交际和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可能造成的冲突。实际的交际场合要求对语言灵活运用;然而学生课堂里所学到语言在社会与文化的实际背景中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师们在强调“交际”的同时却忽略了跨文化的能力,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我们曾对此作了一项专门的调查,从237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