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策略新探——提纲网络策略与追问策略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当下,教师们对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人们从宏观的层面对文本解读的方向、路径,尤其是从接受美学的多元解读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但微观的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并不多。笔者在此探析两种文本细读的策略——提纲网络策略与追问策略,以期对一线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时有些许帮助。提纲网络策略。提纲网络策略既是一种宏观、整体地解读文本的策略,也是微观地解读文本的方法。它与传统的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从整体、系统的宏观视角解读研究文本,动态地把握文本的内在结构与联系。而不是孤立地、机械地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试以《燕子专列》为例,对其形态、内容加以阐述。结构特点: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方法结构材料,先说结果,设置悬念,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当然课题本身就有一种张力),然后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逻辑)顺序来写经过,详略得当,突出描写了小姑娘贝蒂救护燕子的典型事例,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表达方法: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修辞方法:拟人、烘托、排比、对比。文本中心:本文通过描写人们不畏严寒寻找燕子的故事,赞美了瑞士人民和政府关爱燕子、救助燕子的博大爱心。美学(哲学)主题:关爱生命、关爱自然、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保意识、生态伦理等。通过案例,首先可以看出提纲网络的基本形态是呈网络状的图表(辅以文字说明)。整个图表构成一个大系统,大系统中又包括了若干子系统,它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勾连,形成合力,从而表达文本的主旨。其次,提纲网络的内容包括四方面:分解、联系、特点、主题。分解——将一个文本分解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分解成若干层,将一层分解成若干小层,等等。如《燕子专列》,浏览全文便知,先写故事的结果(人们送别燕子),再交代原因(为何要用空调专列送),接着写经过(人们不畏严寒寻找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送别一幕,首尾呼应。由此文章几个部分的划分就有了依据。对于经过部分又可再分为两层,一为政府的呼吁及居民的行动,二是贝蒂寻找燕子。而这两层还可再分。联系——在表中用各种符号表示,“联系”也就是“段落”“层次”“语群”间的结构方式,常见的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果因)“假设”“承接”“总分”等关系。联系所表示的是文本内各资讯组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作用在于使整个文本浑然一体,如果说分解是全面性,那么,联系就是整体性。探究联系就是整体地、动态地考察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关系及其地位与作用。特点——每个文本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其重要方面则表现在语言和手法上。语言方面,一是语言操作的方式,二是被操作的语言的个性。我们主要是认知语言的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法,也称做技法,主要用来解决结构和效果问题(表现力)。结构的一般方式主要有时间(纵向)结构、空间(横向)结构、时空互动结构、心理结构等。表现力的手段在小学课文的文本中常见的有:白描、比喻、夸张、排比、对比、象征、拟人和通感等。案例中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手法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经过如此详细的剖析,使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又深入了一层。主题——是作家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对生活事件加以倾向性的介入之后产生的一种价值判断。它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一个文体的主题往往不止一个,所以中心思想不能和主题划等号,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它主要是通过事件的主体和主要人物来体现。因此,我们对文本中心的认知往往可以采取追问作者的写作动机来实现,然后通过确认事件主体和主要人物来确认中心思想。就《燕子专列》中心思想而言,作者的写作动机一看就明,这是很容易把握的,但主题要复杂得多了,呈现出多元性、多向性。以上说的四方面,就构成了提纲网络的基本内容,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