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就语文能力江西省德兴市铜都中学姜晓红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早就制订教育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条,并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细心聆听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这不仅是以“法”的形式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求,而且还明确了开拓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能力的努务方向。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至关重要。一、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呈下降态势,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约占百分之五左右,每人每年平均阅读量只有0.7本,远低于犹太人的64本。现在许多学生乐于网络、电视,疏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取决于阅读力。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勤阅读、勤积累的习惯。我们国家才能有比较好的民族素质的提升,才能有比较好的民族精神境界。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采用哪种说明顺序,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等。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通过这种课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一是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阅读中外的名著20本,阅读千字文200篇。二是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初中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作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大部分初中生读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份“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的争辨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如:收看江西台的“红歌”节目,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主持人的主持语和两节目之间的串词,并思考从哪些角度来主持?如何找到两节目的衔接点?如何声情并茂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等等。如:听校领导在各种集会上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领导讲话的中心和个别经典名言。等等。各种场合都可以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大不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外国首领发言都是即兴演讲,而国内的各级领导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