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练习题(一)“环滁皆山也……得知心而寓之酒也”【阅读训练】1、文中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名之者谁”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B、属予作文以记之C、两狼之并驱如故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写出文段中的两个成语、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本语段的中心句是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⑴泻出于两山之间也泻⑵有亭翼然翼⑶饮少辄醉辄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哪两句话进一步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太守醉也”。【阅读训练】1、写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中写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春:夏:秋:冬:2、联系全文,可以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一种()A、被贬之后的抑郁心情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C、山水之乐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和。4、语段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也具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的旷达胸襟。5、下列各组语句中叫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⑴往来而不绝者⑵帅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⑴临溪而渔⑵把酒临风C、⑴宴酣之乐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⑴宴酣之乐⑵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⑴非丝非竹⑵无丝竹之乱耳B、⑴往来而不绝者⑵以为妙绝C、⑴行者休于树⑵捕蛇者说D、⑴杂然而前陈者⑵其一犬坐于前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8、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拓展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甲文〕“若夫阴雨霏霏……感极而悲者矣”〔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⑴日星隐曜,山岳潜形⑵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⑶日出而林霏开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水落而石出者A、黑质而白章B、云归而岩穴暝C、学而不思则罔D、吾恂恂而起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甲乙两段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段,却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境。甲段写了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乙段写了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庐陵欧阳修也”。〔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⑴佳木秀而繁阴秀:⑵遂书以名其亭焉名: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⑵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3、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4、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思想?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附参考答案:(一)【阅读训练】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B3、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4、⑴有座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一样,高居在泉水的上边。⑵醉翁的情趣不在酒,而是在于山水之间。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⑴泻:倾泻⑵翼象鸟张开翅膀⑶辄:就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二)【阅读训练】1、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2、B3、美丽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