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数室章建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由于数学教育在学生终身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因此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对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具有关键作用。数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数学教育改革必须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要满足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我国数学教育具有优秀的传统。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我们教研员、优秀数学教师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使我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社会进步、学生发展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当今功利化社会环境下,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注重考试分数、升学率等眼前利益,忽视理性精神、数学能力和全面发展等长期利益。由于人才观、教育观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导致数学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例如:数学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课程改革的步伐跟不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1、数学教学“不自然”,强加于人,压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缺乏问题意识,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不重视基本概念、核心数学思想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4、重结果轻过程,损害数学思维过程的完整性,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5、解题教学注重“题型+技巧”,学生机械重复、模仿记忆,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6、学思维发展迟缓,并导致学生数学课业负担过重;7、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被动,缺少归纳、抽象等活动,对培养学习习惯、数学能力、数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等不利。所有这些都违背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非常不利。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考试“人才”,而不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才。对此,包括我会广大成员在内的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寻数学教育的本来面目,试图找出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之道。我认为,数学教育中,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提升学生对真与美的感知力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径是充分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以数学的抽象之美和无处不在的现实用途吸引学生,建立一门体现学生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完美结合的数学教育科学。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很重要,因为它关乎学生是否能进好大学,是否能有好前程,但这只是学生的眼前利益。逻辑思维、抽象的思想、演绎的方法、数与空间结合而生出宇宙万象的观念、欧几里得公理化思想与体系及其体现的以简驭繁观念……这些才是数学之大道,它们与学生的长期利益更加密切相关。我们要把学生的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而成为获取高分的能手,同时,还要用数学内在的力量去感化他们,提升他们的内心修为,实现数学育人的崇高目标。这是我们的理想,把这样的理想变为现实困难重重,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世纪之交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极大不适应性。我认为,真正的改革发生在课堂上,再好的理念、再理想的课程设置,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不能转化为育人的行动,都是没有意义的。为此,我会始终坚持以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带领全国中学数学教师深入开展数学教改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研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各种问题,探索发挥数学育人功能的策略和方法。开展“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是一堂“优秀课”呢?1、体现先进的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加强引领性(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问题的改革与发展做出回应);2、丰富活动的教科研内涵,提升学术性(使活动过程成为数学教科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