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现场工作技术要点主要内容一、洪涝灾害的概念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三、近年来我国、我省洪涝灾害情况介绍四、目前可参考的各项技术规范五、灾害发生后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响应六、洪涝灾害发生后分阶段卫生防疫工作内容一、洪涝灾害的概念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而泛滥,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道路和桥梁被毁、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因涝生灾的现象。海面突然上升,使海水登陆而泛滥也可以造成洪涝灾害。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通称为洪涝灾害。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时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范围广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发生频繁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突发性强二、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三、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的情况自2003年三峡水库135米蓄水以来,三峡水库所起的防洪作用非常明显,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常规洪水可由三峡水库全部解决。即便将来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下游的相应流量也不超过77000立方米/秒。配合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运用,可避免荆江南北两岸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地区发生毁灭性灾难。1998年以后我国未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的全国性的洪涝灾害,2010年是1998年以后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年份。三、近年来我省洪涝灾害的情况江西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鄱阳湖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根据对中国自然灾害3类地区的划分,江西省属于2类地区15个省区中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百分率仅次于安徽和陕西,达到5%以上。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暴雨是造成我省洪涝灾害的最直接原因,特别是连续性、区域性暴雨,不但会直接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明显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还会引发山体滑坡、山洪暴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三、近年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