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宿州市萧县梅村小学赵艳丽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文章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游戏引入新课。同学们,我姓赵,你们叫我什么?你们是?假如我是导游,你们叫我什么?简称赵导。你们是?今天赵导带着你们去游赏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2、板书课题。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理解“颐”字的意思。二、初读课文。1、要求:(出示Ppt)(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开火分自然段读课文)3、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三、再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默读思考:(出示Ppt)1、你游览了哪几个景点?2、课文的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呢?用直线划出来。指名回答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理清了游览的顺序,游客们,请准备好了,我们将去细细游赏颐和园。四、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板书:大、美)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自豪、赞美)2、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2)赵导出示图片和句子,带着游览。(3)你发现长廊有什么特点了吗?体会描写方法。(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读,齐读。(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看图想象说话:有的画着(),有的画着()有的画着(),还有的画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赞叹)(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你读到连老师也闻到花香了。(4)“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理解:神清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