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童话》有感品读《小巴掌童话》有感“两个好朋友,难分又难离,就是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毫无雕饰的痕迹,却充满童趣,这就是张秋生的童话世界。当我第一眼看到《小巴掌童话》时,跳入脑海的便是纯真孩童胖乎乎的小手,让人忍不住想要触摸,轻拂,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小巴掌”里到底有怎样的故事。拿在手的书籍有31则故事,每一则童话如同小巴掌般短小精悍,用寥寥数语即勾勒出一个个生动引人的故事,并且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提问小朋友阅读中出现的情节以及更深层次的哲理。比如《鲸鱼和小鱼》只用了12句,却为儿童打开了童话的窗子,如此之大的鲸鱼和如此渺小的小鱼同样可以做好朋友,友谊不在于外界条件的差距。篇幅虽小,却丝毫不影响作品美的表现,阅读起来反而轻松愉快,特别对小朋友更是如此。从童话的形象特征看,《小巴掌童话》的每一则故事属于拟人体童话,主角都是可爱的动物,赋以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对儿童而言充满了乐趣,睿智的刺猬妈妈、可爱的小鼹鼠、善良的小兔等等,都让儿童的幻想世界增添童趣,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通过夸张,象征等,充分体现现代童话所呈现儿童的纯真世界的文学特征,比如月亮掉进了古井的情节夸张、小鸭子差一点变成狼和狐狸的细节夸张、熊妈妈的伞象征着浓浓的母爱和对宝宝的关怀""这些情节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紧密结合,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可爱又具有童趣的诗意,使得张秋生的童话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他的童话,是可以很优美地念出来的。除了想像丰富,我认为‘善意’和‘诗意’也正是张秋生童话迷人的地方。”这句话是台湾作家管家琪对《小巴掌童话》的评价,也正是我读完这些故事后的切身体会。张秋生其实是以儿童诗成名的,当儿童诗独有的韵律感和第1页共3页节奏感融入到童话中,怎能不产生浓浓的“诗意”呢。作者用优美的韵律和凝练的语言抒写儿童心声,正如开篇《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将孩子间纯真的友谊以高度浓缩但充满童趣温暖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诗人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比如《会说话的卷心菜》,小青蛙还是蝌蚪的时候躲进卷心菜里睡着了让菜包了起来,熊奶奶差一点把他做成了汤。新奇的题目、幽默的语句、略微夸张的结局,简易真切让孩子们开怀一笑,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故事传达的是一种单纯和快乐的童真,如同线条简单却充满温情的儿童画,启迪着孩子朝着美好的愿望,乐观的道路前行,这大抵就是作者眼中的“善意”。《小巴掌童话》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阅读之后的一笑而过,更是有如橄榄搬的回味无穷。在小巴掌里看到的是天长地久的友谊,动物之间不论体型大小都可以成为和睦相处的好朋友(《鲸鱼和小鱼》),即使打架了也可以立刻意识到友谊的珍贵是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打架》);在小巴掌里看到的是亲密无间的亲情温暖,通过简单易懂的话语维持孩子纯净天真的心灵(《玩滑梯的星星》),母亲对孩子的关怀是无需用言语表达却能通过一把伞来维系(《奇怪的雨伞》),孩子同样可以通过出自己的一份力来孝顺长辈(《当一次小尾巴》);在小巴掌里看到的是作者真切朴实的话语教会孩子们培养美好的品德与良好的习惯,如果仅仅是接受而不付出回报是得不到他人喜爱的(《我的那一份呢》),把自己的爱心转化为行动能够让我们的周围变得更加美丽(《森林,请开步走》),如果能够及时帮助别人自己也将获得他人的赞赏肯定(《枣子和苹果》),平时做事的时候学会专心致志同时也不要丢三落四(《再见,蜻蜓老师》、《阿邦的清蒸怪鱼》)""故事里赞扬小猪的乐于助人,肯定小鸭子的知错就改,批评小狐狸的贪婪无知,这些不仅让孩子们体验情节的趣味新奇,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孩子们积极向上。“小巴掌”的“善意”也就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读张秋生所写的小巴掌童话,总感受到他那份平常心,正是这份平常心,让童话故事变得亲切和生动,他教育的不止是第2页共3页孩子,也给大人上了一堂意义深远的课。小小故事里含着大大的体味,小小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