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美的群体》有感读《完美的群体》有感前言。阅读完《完美的群体-如何掌控群体智慧的力量》后,最初步的感觉是整本书所讲的跟我对题目的理解不一致,这种感觉跟《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和《思考,快与慢》及《决策是如何产生的》这几本书有些类似,因为从题目来理解感觉应该类似与像《长短经》等春秋战国的一些著作或像《说服他人的秘密》类似的书籍,应该讲的是如何去掌控群体,大致是领导学或心理学的范畴的书籍,但可能真的是中西方的人的思维是有区别的,这几本书的写作框架都是类似的,从先解读一些现象引人入胜,在就这些现象讲一讲一些规律,感觉太多按名字命名的定律了,最后总结一些解决的方法或者一些规律性的指导意见作为结束。因为此书从书评中看或许和《乌合之众》这本书有某种关系,又快速浏览了下这本书,到是感觉200年前的这种书的论述方式还感觉比较好。现在的书籍的整篇文章的框架感觉有些论文化了,感觉深度不够,仅仅是浅尝辄止的阐述。此文读完我又看了一下它的英文题目,顿时我觉得前面我对它的理解偏差都是来自翻译的问题,这种夺人眼球的标题党当真是害人不浅。读完此书我觉得可以从此书中明显感觉到现代社会学研究的方向,那就是"科学化",也即是凡事讲究量化,讲究实证,同时最好是能用某种数学图形或表达式来验证,而如果真的用数学来验证了,也就意味着此定律被证明了。在这点上此书确实比其他基本更加"科学化"了。而在这点上我们的东方智慧研究和西方社会学科一百年前的研究都没有能用数学去表达,而是在定性的论述。这种大趋势真的印证了一千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从整篇文章的大意上看,群体的一些行为就像物理学定律一样是真实存在的,也即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群体,在同样的假设情境下和一些可能还没研究出来的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群体的行为是遵循某种规律的,而且这种规律甚至可以找出它的数学表达式,那么这样我们一来可以预测群体的行为,二来也可第1页共5页以根据这种规律对我们目前的情况做些改进。这点确实是很神奇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种客观规律不仅存在在物质世界,也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群体中,了解到这些规律就可以为我们的工作做指导。但是我为什么觉得他们研究的比较浅尝辄止呢。因为我认为目前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学等的一些学科的术语太多,尤其是叫某某定律,某某效应等,例如墨菲定律,奔福德定律,晕轮效应,马太效应,心理账户等等等等,并不是我觉得这些定律是有问题的,这些定律也确实存在,但我认为他们还是不够科学,研究的不够深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现代科学的发源或者思想的启迪,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始的。现在的一门学科,例如经典物理学(牛顿物理学),逻辑学,包括几何学等,其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的存在,是因为首先这门学科建立都是有它的基础的,例如几何学是由三大公理推导出的一系列定理和推论,这些定理和推论是比较基础的,就像盖楼用的砖头和水泥,而如果已经变成了一个房间,就不会再把它称之为定理来用了,因为那样的话,这门学科的定理就太多了。描述经典宏观世界的物理学也是一样,牛顿三大定律是基石,逻辑学照样存在三大公理,可以说推翻了公理,这门学科就不会存在了。那么我们再来看社会学科上的一些定律,其实就像最早物理学里把力分为九种,即世界上所有的力的类型都可以分到这九种,后来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及科学的发展,大家知道其实九种力本质上是四种,到现在基本认知是两种力,而以霍金为首的一批人一直想把人对世界本质的认知更近一步,只是还未做到。例如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人们仍然把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分开看待,也就是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是真理,后来才发现其实可以统一,牛顿世界的公式全部都可以用爱因斯坦的公式作替代。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对人的心理的本质认知还不够,所以才存在数以百计的定律和效应,其中的很多应该在未来可以合并或者说是本质上是同源的,可以有同样的解释。这样不论是人的心理效应亦或是群体的行为规律,才是真正算到了科学研究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