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淇滨六中齐万忠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点。2、掌握一般的说明顺序。(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永远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疑点1、重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2、难点: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3、疑点: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肪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正音正字瞻仰zhān镏金liú上溯Sù重幔chóngmàn庑殿wǔ挑衅tiǎoxìn逾越yú天堑qiàn周定舫fāng锨xiān解释下列词语: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挡。整体感知:①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建筑物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构造。②运用勾画圈点读书方法,对文中重要语句做上标记。③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学习思考:1、请大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2、文章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①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②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5、自读第一层(2-3节)请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划分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5、自读第一层(2-3节)请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6、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按照空间方位顺序画出十幅浮雕的位置。1、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2、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明确: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人广场先望见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十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学习小结:(1)内容小结:本文介绍了建筑物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着重介绍了十幅浮雕,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的革命精神。(2)方法归纳①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语言准确而富于变化。②课文说明的对象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③作者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和崇敬之。④本文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阅读“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完成练习。①这段文字选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该文的副标题是,作者是。②这段文字先写台阶,后写,先写,后写中间;先写题字,后写。按空间顺序说明,条理清晰。③找出文中记叙的句子。④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和。⑤这段文字中"三十年以来"是指年到年。⑥"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一句中的"亲自""亲笔"能删去吗?为什么?⑦三段碑文分开写,为什么?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人民英雄”是指谁?实践活动:到网上去搜索更多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把收集的资料出一期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