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亲近、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二、教学重点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三、教学难点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具体内容。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1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人物形象。)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船与船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第二课时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能贯穿全文?(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2.讨论交流。【知天文】(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2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懂地理】(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