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学习《文化研究》的心得体会这个学期,我选择了《文化研究》作为我的专业选修课。当初选修时,我以为《文化研究》是研究介绍世界各国的文化特点的。但是自从上了赵志军老师的课以后才发现,文化研究通常是以大众文化产品,如大众传媒、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等作为文本进行分析,甚至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消费和娱乐现象当做广义的文本即社会文本进行分析,以发现社会的权利的运行规律。在这大半个学期的学习中,赵志军老师主要讲解了文化研究概论;文化、民间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批判者: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的辩护者;葛兰西学派以及鲍德里亚这六讲课文。其实,我对第六讲鲍德里亚的感触比较深,因为它密切地联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益于我们的生活消费。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在生活中,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应该是消费。但是谁也想不到会研究这些消费现象背后的文化本质是什么。在课堂上,老师就曾说过:消费已经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现在消费社会所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所谓商品的符号价值是建立在商品所带来的声誉、地位和权利等基础之上,而不再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上。人类已经进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形象消费以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现在社会中各种的商品都通过感官的冲击来满足人类消费的需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类文化的平面化已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潮流,在铺天盖地的图像面前,消费者会更加拒绝思考。电视散文、mtv、泛滥的街头广告、形式花哨的书籍、图片化的杂志、套红的报纸以及搞笑与煽情结合的影视剧等都像快餐一样满足着人的即时消费。比如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盲目地最求所谓的时尚,个人的衣着品味逐渐成为个人的身份权利的象征,我也是这些追求衣着流行的人群中的一个。原来以为看到漂亮的东西就想买,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是文化研究课上就提到这个也是文化研究里可以研究的一个方面。现在是一个消费社会,时尚就第1页共2页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消费更注重的是无符号的价值。“不饥而食,不渴而饮,不寒而衣”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些虚假需求不断地诱惑着人欲,比如说我们平常穿的衣服,正常来说穿几年应该是不会烂的,可是我们还是不断地要买衣服。在我们女生的衣柜里,总是会觉得缺少衣服,不够衣服穿。其实很大的部分是受不了广告里的诱惑。衣服在消费社会里就能显示出主人社会身份。因为如果不换就是落伍,人们的心里会有一种落后感,觉得自己跟不上潮流。尤其近几年在韩流的影响下,韩国的影视剧和韩星风靡中国,带动了一股强大的消费欲望。比如说,去年热播的韩剧《继承者们》和《来自星星的你》席卷中国的网购界,“韩剧”成了最常跟在“同款”后出现的关键词。如今在淘宝网上输入“来自星星的你”得到商品一共5.23万个,有关该剧女主角全智贤穿戴的发卡、发带、大衣、墨镜、皮包等各种商品共2.53万个。人们都争相地购买剧中主角所用过的物品,以追赶潮流时尚。其实,时尚只不过是社会商家哄人的一种手段,通过明星代言,利用人们追星和追赶潮流的心理,来达到商品营销的目的。原来,我们众多的消费者只是商家的被操纵者。细想一下,在这些的文化现象背后,无数个消费者还被蒙在鼓里,成为消费社会里的不断兜圈的驴子。学习《文化研究》之后,让我更清楚地明白原来消费的欲望也只是被社会操纵的一种假象。作为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应该要懂得分清消费假象背后的本质,别再让自己盲目地追求这些无谓的时尚。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很常见的文化现象,文化研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我们缺少了深入思考。只要我们多点留心生活,善于观察、研究、分析生活的文化现象,那么,我们就是在做文化研究,这也能促进我们更透彻地了解生活中的本真情况。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