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1.掌握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2.掌握本病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及缓解期的防治方法3.熟悉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的和要求讲授主要内容•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流行病学•全球约有1.6亿患者;各国患病率1%~18%不等。欧美发达国家7%~8%。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男女比例基本相等,40%有家族史。一般儿童>成人,超过50%于12岁前发病。每年死亡人数约25万,医疗负担占全球1%。•我国患病率1%~4%,西藏最低,华南最高,儿童约4%;现病患者约2千万。概述由于哮喘和医生的束手无策而死于维也纳贝多芬1770-1827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生于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祖籍为河北邯郸大名县邓台村。柯受良195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6年仅3岁的柯受良随父母到台湾。14岁时,他爱上摩托车,以驾车游玩为乐趣。16岁时,他成为一名电影特技演员,从此开始了他的飞人生涯……2003年12月9日凌晨4时被送入医院延至早上8时,宣告不治,经医生诊断,死因是哮喘病发作,未能及时医治所致。定义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份(cellular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病因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1、遗传:多基因遗传;遗传度约70%~80%,约2/3的患者有家族史。2、环境因素—激发因素。•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吸入物: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昆虫蛋白(蟑螂)、SO2、化学性气味等。•感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食物∶如鱼、虾、蟹、蛋、牛奶•药物:主要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含碘造影剂。环境因素其他运动:运动性哮喘胃食管反流:鼻及鼻窦病变:心理因素:妊娠:气候主要发病机制1.变态反应2.气道慢性炎症3.神经机制——气道高反应性免疫学机制一、变态反应•速发型哮喘反应(IAR:immediateasthmaticreaction)•迟发型哮喘反应(LAR:lateasthmaticreaction)•双相型哮喘反应(DAR:diphaseasthmaticreaction)速发型哮喘反应(IAR)•在吸入变应原的同时立即发生反应,15~30分钟达高峰,2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介导IAR的主要细胞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变应原→机体→APC摄取→传递信息T细胞→Th2分化→Th2型细胞因子分泌→介导B细胞合成→特异性IgE→与效应细胞表面的IgE受体结合速发型哮喘反应(IAR)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Ag-FcεR1-IgE→效应细胞合成并释放炎症介质(组胺)→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细胞浸润介质迟发型哮喘反应(LAR)•约6小时左右开始,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临床症状重,肺功能损害严重。机制:变应原→机体→…→特异性IgE→sIgE与FcεR2结合→产生介质(白三烯)→慢性持续性炎症反应双相型哮喘反应(DAR)•IAR+LAR二、气道慢性炎症•炎症细胞•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炎症细胞、炎症介质、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1、炎症细胞(包括一些结构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Th1/Th2;Treg/Th17)•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2、炎症介质快速释放性介质: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CF-A)继发产生性(缓慢释放性)介质:LTs(白三烯)、PGs(前列腺素)、PAF(血小板活化因子)、TX(血栓素)、嗜酸性粒细胞胞浆蛋白3、细胞因子内皮素1(ET-1)生长因子:TGF-β、bFGF粘附分子(adhesionmolecules,AMs)白细胞介素:IL-4,5,12,13…炎症细胞、炎症介质、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三、神经机制胆碱能神经:M1、M3功能亢进,M2功能低下。肾上腺素能神经:β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尤其是β2受体功能低下。α受体功能增强。NANC(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舒张介质(如NO)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