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生用来做教师》心得体会人生的指路明灯———《一生用来做教师---20位当代教育名家的故事》读后感本学期学校为我们推荐了《一生用来做教师》这本书。《一生用来做教师》主要选取了当代20位杰出的教育界名家的故事,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他们的主要成就、主要思想等。通过对他们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也给我们做教师的指引前进道路。一、让教育成为一生信仰作为一名入职不满一年的高职教师,还没能完全适应自己的教师职业,看到“一生”这样的词汇是有点诚惶诚恐的。从事教育事业一年来,我有过挣扎,有过迷茫。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教师这个职业社会认可度有所降低是不争的事实,挣不到,社会地位也不高了,我动摇过,彷徨过。在这个平凡的岗位,在高职院校,我到底能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呢。在我的迷茫时期,这本书可以说是坚定了我的信念,为我打开了指路明灯。仔细读了读书里面的每一个小故事,书中的每一个教育名家都是从最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走上来的,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为典型的一线小学教师,而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吴非、孙维刚、李镇西则都是中学教师,就连著名的校长李希贵也是中学老师出身。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但他们正是用“一生”的奉献来恪守自己的本分,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付出,最终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偶像。这些条件比我们差,基础不如我们,经受了各种责难、困苦的前辈们依靠自己的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们怎敢说条件苦,怎敢说机会少,怎敢说坚持不下去了呢。在这个没有信仰的年代,我们关于在乎“眼前”,不敢虚谈“一生”,我们多了浮躁,少了沉淀。我愿意追随前辈,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一生信仰。二、如何用一生来践行——用生命思考教育,用视野开阔教育,用行动改变教育第1页共4页我是在一次部门组织参观学习的途中看这本书的。在车上,我把这三句话读了不下十遍。用生命去思考教育。许多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专家,绝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超的技巧,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刻,境界高远,才会逐步锤炼出高超的教学艺术。如:正因为立下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志向,于漪才能做到“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才能潜心教研,教出自己的个性,才会成为中国教师的集体偶像;正因为认识到“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民主”,李镇西才成为优秀的班主任,他和学生一起制定班规,还专设班主任一项,他的“法治治班”“民主治班”,让我深受启发……既然把教育作为一生的规划,教师与所有人一样,必须回答这样重要的问题:我们将做什么。我们应如何活。这不是科学与理性所能够回答的。教师的人生定位与规划解决不彻底,专业发展就很难有质的飞跃,其教育生命就很难富有精神和活力。作为教师,经济窘迫已属不幸,若是再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那真是双重的不幸。我们需要自觉自愿的教育理想或信仰――为学生和自己的幸福而教。只有这种信念、这种决心、这种生命的思考才能产生动力,才能激荡激情,才能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我们高职的孩子其实是单纯的,教学气氛很大程度上来自己与教师自己的激情。用生命奉献教育,学生怎么能不跟着你的节奏。用生命去思考教育也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要关爱学生,而不是简单的教学关系。师德的核心是爱,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则是爱的前提。教育不能想当然,了解学生比什么工作都重要。了解学生,还要理解学生,面对一个个个性十足的90后,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而师德,就体现在这耐心之中。就体现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用视野开阔教育。教育需要开阔的视野,单纯的爱心和冲动的激情很难转化为有效率的行动,提高教育的实需要开阔视野。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就在2001年上海为她举办的从教50周年大会上动情情地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第2页共4页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还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这样让人景仰的大师尚且如此谦逊好学。更何况我们这等凡人。正如于漪老师所讲:“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