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大成:“壬辰倭乱”中的李舜臣与中日韩三国历史关系2014-12-30第180期战争爆发也就是说,这是实际上对朝鲜的一个小小的侦察,朝鲜有8个道,丰臣就派8个军,1个军一个道,前面两个就是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中间是他的侄子,是他过继来的一个侄子,叫秀家,宇喜多秀家,他作为总司令,驻扎汉城。开战后,战斗对日军来讲是势如破竹,日军从对马岛出发的第一天,一日水程,4月13日出发当天就到釜山海面。釜山镇佥使叫郑拨,这个人那天正在那带着几个船,叫海上渔猎,喝酒呢,醉醺醺的,看海面有日本船还以为日本的贡船又来了。但再一看不对了,是几百艘战船,遮住了半边海面。赶紧上岸了。坚守了半天时间,没守住,死掉了。日军第二天拿下了东莱,第三天就是整个金州一下就下来了。这几城我都跑了一趟,特别是东莱这个地方,东莱是宋象贤死那了,他的故事很多,战争当中凡是统治阶级的腐败,兵不知民、民不知兵、兵不习兵,互相间的推诿啊都有。可是,这个民族他受的儒教文化的影响,他也有忠、义、国家大局的概念。像宋象贤就是。战前一年不是有一个危机的预告吗,上面把他派来刚一年。当战事爆发他们知道了消息后,有人劝他跑,但他不跑,一直坚守。日军是能征善战,特别善于打仗的,绕到山后,从山后绕下来,第三峰火台这个遗址我也跑了一趟,对破城处作了实地察看。当时他知道不行了,他就让他身边的人走,自己穿上正服,对着汉城方向,留下那几句话一首诗。日本人就在城下竖了个牌子:“战则战,不战则假道,”宋象贤呢,他也丢了块木牌子,上面写着,“战死易,假道难”。然后做了几句很美的诗句留下来了。今天我们再看这些诗句,或者读这些东西的时候,我最感兴趣的是当事人的具体的细节,他怎么处理危机,他怎么应对他的生活,或者他怎么面临选择,那样一个大崩溃的时候,同时在场的有个军事主管,城防司令李珏。此公为了逃跑,就说宋公你在城里啊,我是军事长官,我得作为你的犄角之势,我在旁边给你守着,他就出城了,出城就跑了。你看,这种人,这是一种选择。还有一种宋象贤那样的,就留在那,留了两句诗:“君臣义重、父子恩轻”,这里君臣指的是国家,不是个人的问题。他是指的这么一个意思,他留在那,他死了。平时跟他相好的妓女,他的小妾也都死了,后来都成的流传当中的故事。我们想一想陈寅恪先生为什么会写明末清初时的歌妓柳如是?其实一样,就在那个大动荡里面,有些人就不如这些歌妓,看看朝廷的堂堂命官,那些衮衮诸公,那些掌握资源的人平时社会的楷模,到了这个时候不如一个歌妓。历史就是这样的,和现代有一比。我们会感兴趣,再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做出的选择,一人做出来的东西这是真正一个民族的脊梁,或者说是这个民族生计延续的一个东西。这是必须正视的,这是英雄,除了李舜臣这样的,这些东西支撑着王朝,李氏王朝一塌糊涂,一个就是想跑,不断在崩溃,也就是说他一路打打不过,最后派了一个将军叫申笠,他是对北边作战是一个骑兵,军官出身,他能打,你看军官和军官是不同的,出了这么大的事,一个稍微慎战的人或者打了几十年仗的真正合格的军人,包括侵朝的日军将领就这样,日军在进攻前,尽管占了这么大的优势,一定要侦查清楚攻击点,而且有疑兵,埋伏好了,我先尝敌,能行我再如何如何。申笠他可不是,即不认真侦察也不听劝,自以为是地准备应战。忠州附近的鸟岭,最高峰,扼守汉城的南大门,最重要的战略屏障。忠州这边下来是弹琴台。申笠带着8000人,那个地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他说不用,他说咱们是骑兵啊,倭寇嘛,我一冲不就完了嘛,他背水而战,他的兵法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地方我也上去看了,地形险要。如果他听劝,谨慎一些,采取固守的策略,日军的攻势一定会受阻,不会那么势如破竹。结果他带着8000人背水而战,大败,自己也死里面了,尸体都漂在江上,这个时候还没有别的部队,全是小西行长一个军,因为他冲得最快,他想最先打到汉城去,但同时他又一路释放和谈的信号。我认为他释放和谈的信号不完全是假的,这么多年看的这么多材料,只有他真的想和谈。他不是像丰臣和加藤清正他们俩,真要去侵占领国霸占土地,他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