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五中学李明春邮政编码443001关键词指导方法作文文章结构安排合理摘要很多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往往偏重于考虑文章的语言、选材和立意,而对文章的结构比较忽视,因而一篇文章草成之后读起来总让人萌生一些遗憾之情。其实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伏笔和悬念、过渡和照应等这些也是影响文章主题表达的重要因素,合安排这些文章的结构,可以使得文章主题更完美的表达。我们写的文章,有时老师会说:虽主题明确,材料丰富,但是有些散乱。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呢?确立了正确的主题,选定了典型的材料,还不能构成文章,这里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那就是文章的结构。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沿着一定的思路,将观点和材料合理组织起来,用以表达主题的文章内部的组织形式。标题、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伏笔、过渡和照应是组成文章的要素,让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文章主题的表达,就可以称作合理的文章结构。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眉目”,就像五官端正的小伙子,看一眼便让人念念不忘,可见其显著的位置和作用。很多学生认为文章在于内容不在于题目,这是一种误解,巧拟题才能“眉目”传情,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有两篇文章,一篇是《狗咬人》,一篇是《人咬狗》,你想读哪篇呢?当然是后一篇。为什么?自己去找答案呗。开头和结尾是文章有机组成部分,犹如你穿上西服,就得系上领带,穿上皮鞋。我们常听说“凤头豹尾”,是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常见的开头有三种形式:一是开宗明义。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第二种形式是写景定调。如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诸位,把眼睛闭上五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父亲或者母亲试试看。”引出所要说的人和事。第三种形式是巧设悬念。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哪有孩子不知母亲的名字的?设悬念于篇首,以引读者之兴趣。常见的结尾形式也有三种:一是篇末点题。如萧乾的《枣核》:“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第二种形式是:留下余味。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问题。第三种形式是嘎然而止。如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55年9月17日,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胜利地乘坐轮船驶向东方的祖国。”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说,文章写得要有波澜。比如:一岁半的儿子摔跤了,哇哇大哭望着爸爸。爸爸似笑非笑地看了孩子一眼,向孩子慢慢走过去。爸爸并没有扶起孩子,而是从孩子身上跨过去,坐在了沙发上。孩子反而不哭了,努力地爬起来,撅着嘴巴来到爸爸身边。爸爸一把抱起孩子,翘起大拇指:“好样的!”孩子哇哇大哭,你不同情?爸爸似笑非笑,你不憎恶?孩子努力爬起,你不欣赏?最后爸爸伸起拇指,你不惊叹?你看短短100来字,却能让你心里此起彼伏。那么,怎样使文章跌宕起伏呢?第1页共3页首先要细致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细节,积累丰富素材。然后,紧紧围绕主题多角度地选择材料。若要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那得需要一根绳子,这根绳子就是文章的线索。所谓线索,就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为一个有机的内在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事物本身发生发展的进程,可以是内在的某种情感或者是外在的某个事物、现象。如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串起材料的线索就是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有了线索,是不是把材料一拼就行了呢?显然是不行的,要学习会用“线索”“打结”,这个“结”就是文章的伏笔,段落层次间的过渡句、过渡段,前后的呼应。这样所有的材料便有机结合起来,浑然一体了。当然,有的文章开头有“小序”,后面还有“后记”等,这些犹如姑娘头上的蝴蝶结和连衣裙后的飘带,只要自然和谐,当然就完美无缺了。先看下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