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智慧人生》培训心得2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滋养人生杨士中心小学国学教育汇报材料“国学”是学生修身、立德、治心的教育。XX县区杨士中心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于2004年10月迁入新校址,地处XX市西南城郊结合部。目前学校发展到6个年级,30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60余名教师。根据区教育局国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修身立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杨士小学以“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滋养人生”为主题,把国学经典教育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如今站在教育现代化的门槛上,走向课程改革的纵深,我们努力思考如何将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探寻一条既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魂,又适合当代儿童少年发展实际的特色办学之路。一、诵读经典,开启学生智慧国学不仅集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推动力量。国学的主体内容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准则。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精粹,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通过“国学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学习和领悟国学精粹,为今后一生铺垫正确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因此,我校积极开展了与国学教育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一)改革课程设置,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取较佳的教第1页共4页育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对语文课的课时安排及授课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在不改变各年级周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提出了课时及授课内容调整的决定,即在每周的语文课中安排1至2节的经典诵读课或阅读拓展课。同时,对各年级必背内容进行统一规定。如:一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四年级诵读《三字经》,五六年级诵读《千字文》。清晨,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小学语文课堂上,各班教室里也不时地传来一阵阵诵读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习古诗,诵古文在童子小学学生中已经蔚然成风,中华传统文化对孩子们的熏陶、浸润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同时,我们以四、五、六年级为试点,重点抓好诵读活动的课程化研究工作。这三个年级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诵读活动,全方位、全时段、高频率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文本》的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上大胆创新,如吟诵、歌唱、表演、作诗、诗配画、展示诵读本、办诵读小报等;(二)、把《经典国学读本》作为校本课程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他们为后人留下的这些经典不只是一些文字,而是透过这些精炼的文字背后呈现的立体智慧内涵空间,启发后人深入人类精密的心智领域,成为唤醒沉睡大脑潜能的导航图,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把国学作为校本课程,要求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古文书人手一册。从而保证国学教育的规范开展。二、品文化精髓,树健全人格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以来,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学生变得比以前懂事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校园里没有了打架、争斗的粗鲁行第2页共4页为,有的只是和谐与默契。校园内干净如新的墙壁,看不到一丝划痕,地面干净透亮,找不到一处脏物。操场内生龙活虎,教学楼内文明温馨,让人感受到了“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的德育效果首先,孩子阅读经典,不知不觉中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增长了许多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接触到了丰富的名人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