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兴趣之火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襄樊市三十二中学余雯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极其重要的位置,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衡量他们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最好标尺。然而,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他们忽视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讲成人的话,学生写不出话,只好硬着头皮写,有的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甚至胡编乱造,交差了事。久而久之,就会“谈文色变”,把作文视为一种精神负担,是困难的事。为此,写作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难教,学生怕写,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毫无激情。不断探索提高作文教学的新路子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发展智力的关键。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让其在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实在是不容忽视的事。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激励学生兴趣的方法:一、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大舞台中寻找素材积累兴趣。受考试制约,作文训练形式多而杂。不少教师急于求成,只想“一步到位”,恨不得一夜变成个大胖子。从学的方面说,学生阅读量少,生活素材少,写作技法少。他们每天家门到校门,校门到家门来回往返,即使在路上看到一桩新鲜事,也不敢久留,生怕迟到挨批评。他们看的是武打、漫画、网络小说、明星生活等课外书,从中寻找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很少是为写作而读,仅仅是课堂上听到老师讲一点写作知识,写作水平当然难以提高。因此,在很多学生的作文里总是一些旧例子、旧面孔、旧模式。针对这种现状,我鼓励他们把目光投向社会,平时留心社会生活,注意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意义的材料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仓库里,作文时才会有“材”可取,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做了以下努力:1、每两周一次运用自习课将师生共同收集的书报集中起来分给同学们阅读,与书报交朋友,以便从中了解重大事件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为写作积累素材。2、针对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特点,周六、周日有目的的布置他们多看电视,因为很多纪实影片和新闻节目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3、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因为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精神食粮。古人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经验之谈,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说“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他们开始只是对阅读感兴趣,读得多了,积累了语感,开阔了视野,自然就开始写了,由于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动起笔来自然文思奔涌。二、让学生在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中写作培养兴趣。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的写作就是让学生“主动作文”,老舍先生曾告诫初学写作者“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它道出了写作的诀窍。这种文章,写的都是自己要说的话,要告诉你的人和事,要抒发出来的感情,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鼓舞其写作热情,坚定其写好作文的信心。当然,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并非“东拼西凑、”“无病呻吟”,必须遵循“任其自然,因势利导”的原则。“任其自然”就是帮助学生,凭借已有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的心潮自然地喷涌,不必粉饰。“因势利导”就是鼓励学生冲破各种障碍,自由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具体情况,个别提高。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精致的作品集,为它起名、编目录、画插图等,学生自己根据情趣好恶和能力层次进行创作。喜欢静物写观察,有辩才写评论杂感,立志当文学家写小说、散文、诗,一时无什么可写,也可摘抄名篇段落。教师不定时、不定量,一学期下来,“小草”、“星光”、“浪花”、“启明星”、“万花筒”、“奋飞”、“心灵之窗”等五光十色的作品集应运而生,同学们不叫苦,不怕累,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