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境、快乐学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金沟口中心小学张祖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前复习回顾和课中平铺直叙早已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一、情境趣味化,“趣”中激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经过“好奇——求知——爱好——入迷追求”的过程而形成,从这个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对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低中段儿童感兴趣的情境一般有听故事、童话(特别是与小动物有关的),因此在上课之初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去主动地思索、尝试。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连加》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熊要过生日,它请好朋友去参加它的生日party,小猴送给它5个桃子、小猫送给它2个苹果、小兔送给它3个梨,你们说说小熊一共收了多少个生日礼物?”、“如果让你们去参加小熊的生日party,你们打算给小熊送什么礼物?”学生一下活跃了起来,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有的说我给小熊送2块面包、有的说我给小熊送4块糖、还有的说我给小熊送3个香蕉等等。这样学生不但产生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学习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二、情境生活化,“思”中解疑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把情境生活化,就是把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先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班准备去春游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租车、买门票、买吃的……)然后让学生算一算班上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学生试做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①一共有多少人?5×8=40(人)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40=80(瓶)还可以是:先算①一个组需要几瓶?2×5=10(瓶)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8=80(瓶))最后在质疑“有的同学们想座高空缆车,算一算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10×2×20=400(元)还可以是10×(20×2)=400(元))。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道理。三、情境游戏化,“玩”中领悟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喜欢做游戏,有些游戏他们是天天玩,反复做,依然乐此不疲,在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比课外的参与更有吸引力。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同时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