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按节奏诵读诗歌: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3、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诗人自称。尔:这样。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绝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悠闲、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的悠闲自得)与客观景物(南山美景)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心和自然亲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写南山美妙的晚景。《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总结: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一、背诵默写: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选择题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