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欣赏文中准确传神体现形象的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语言的谐趣俏皮特点过程与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情感与态度: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教学重点: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教学难点: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作品1、简介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2、作品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相传是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1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前五回故事梗概: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觅得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讨得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于是,观音推荐小圣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故事即从这里开始。3、了解小说: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听录音,把握内容1、你从课文标题“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参考答案:课文标题点明了人物、事件及故事的主要内容。2、课文标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关于“小圣”,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小圣”即二郎神杨戬;“大圣”即孙悟空。二郞神,天庭大将,玉帝外甥,玉鼎真人的大弟子,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3、请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经过。课文所叙述的孙悟空和二郎神两人的打斗,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孙悟空变禽鸟、游鱼、蛇等,二郎神相应地变作其克星来对付;第二阶段,孙悟空变做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使了个隐身法,逃跑了;第三阶段,孙悟空去了灌江口,变做二郎神,二郎神赶回来,二人又缠斗起来。4、在本文中孙悟空分别变做了什么?二郎神相应的变做什么?大圣:法天象地→麻雀→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二郎神2小圣:法天象地→饿鹰→大海鹤→鱼鹰→灰鹤→现原身5、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在别的作品中,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写法?①在两人最初赌变化时,孙悟空变做了一只麻雀,麻雀极为常见,说不定打斗时旁边就有麻雀,所以悟空便做麻雀算是聪明之举,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