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学生离你太远了马超有人说,教育不就是教书、育人嘛!我不否认我们是在教书、育人,但仔细想想,我们应该做的仅此而已吗?深动的教学、殷切的关注学生的成长及个性发展是我们分内之事。我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之中更应该做到的是如何促进师生间的心动,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也让学生走进教师的心,缩近师与生的距离,使学习、生活中都有心的交流。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过程。对课的评价不能仅看教师的表现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活动怎样。参加工作已三年多,付出了心血,收获了希望,感受了回报,也留下了更多的思索。经常听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法教。任你掰着嘴儿地喂,他就是不学。”这话虽然有点儿过,但孩子厌学确是普遍存在。怎样才能真正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这段时间有看窦桂梅老师的作品,有很多的感悟。下面,我就浅谈自己的一些思索,望和大家交流分享。在我的课堂中或者是在课后,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学会用心与学生去交流,眼睛里一定要有学生,要用眼睛和学生交流。古人说:“以目传神”。现代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微妙的情意难于言语的表达,却能通过眼神进行传递;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会两眼对望,情溢其间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他们在特殊情景中用眼神交流信息以及心灵悸动的永恒瞬间。我们的课堂——不也是每天上演着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剧吗?师生之间交流的不仅仅是语言,也有眼神和眼神的碰撞。三尺讲台上,教师俯视课堂,眼神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毫无掩饰地展现给学生,学生则随着老师的眼神和表情的变化去质疑、思索、领悟、想象,眼神传递的启示,正可以弥补言语的不足。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中,不也经常有以下种种情景吗?当学生正兴奋地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我们老师若对其所谈不合自己的设计意图,或眼睛总是环视教室;或只顾做自己的事情;或只顾问话,让学生变得紧张,不知所措,从而忘记了注视学生的眼睛,用眼睛鼓励和激励学生,致使师生互动又变成了师与生。再有,我们的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时,都喜欢低着头;或眼睛望着天花板;或看着教室的某个角落,可是这时候我们老师是不是注意到了呢?或者我们也只是瞟了他一眼,又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或当他表述不是很清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示意让他坐下,喊另外的学生回答;或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会直接用言语指责他,示意让他坐下,继续自己的教学。然而学生这时候是不是在想,老师不愿意听我发言,或老师不喜欢我,听得不耐烦了,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思维就会被打乱,以至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了不看老师或者怕看老师的习惯,更谈不上能和老师有心与心的交流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目中无人”未必就是学生的错,错就错在教师的认识和引导上。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解析学生听讲的状况。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无目的的看向天花板或室之一隅,目光呆滞,那表明他心猿意马;飞眼左右,低头暗议,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光迸发欢乐的闪光,则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关注学生的眼睛,教师就能够从眼神中了解其真实的东西。记得我的一节体育课,那天天气很热,学生做操时浑身乏力,一点精神也没有,喊口号时孩子们的声音很小。我能体会他们,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再一次喊口号时王帅一声响亮的“嗨!”震醒了我,像是久旱逢甘雨,我一下子提起精神,朝王帅投去赞许的目光,并朝他笑了笑。虽然没说什么,但孩子看到了我的表扬,喊的更起劲了。在王帅的带动下,周围的几个孩子声音也响亮了,我一一对他们笑了笑,并送去赞许的目光。喊口号的孩子越来越多,做操认真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在炎热的天气里,这种无声的表扬似乎更有效。因此,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要象磁铁那样能吸引学生,避开枯燥的课堂学习方式,把知识融入活动之中,以适应孩子喜玩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孩子兴趣,和他们一起在活动中去探究,在玩中感悟,用眼神告诉他们,老师也是他们当中的一份子。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学习任务”的压力,没有“师道尊严”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