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发表时间:2009-02-0511:08:50[查看原文]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似乎是教师的“专利”。其方法是教师精批细改、眉批、后记、圈点、旁注等,可谓煞费苦心,可学生并不领情,导致作文教学收效甚微。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近年来,我尝试着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一、过程性和方法的评价要在学生习作的整个过程中实施评价,以展示学生的实际进步,并不断鼓励学生学习。《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评价实验》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样的资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资料。”这就告诉我们要从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发展,转变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注重过程方法,包括积累方法、观察的方法、想象的方法、表达的方法、修改的方法、课堂上的表现等方面来关注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写作能力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提高。比如优秀作品经验介绍:你写得这样好,平时喜欢读哪些书?课下做了哪些努力?请教过哪些人?这就注重了材料的准备过程,学生的作文品质、作文习惯很自然的得到了培养。二、激励性评价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活动,我尝试给学生创造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培养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理。我们的习作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原则,评价者应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亮点”,用真诚的语言肯定学生。尤其是老师是学生作品的忠实读者,学生习作中的可取之处不妨用放大镜来观察。在评价时,只要是学生写得好的作文,或者尽管还存在某些问题但已很好地达到本次学习目标的作文都可以得“优秀”。尤其要善于发现能力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哪怕他们只用了一个好词,或只说好了一句话,也要真心鼓励,在他们的作文中画上一个甜甜的笑脸,为他们的“成功”喝彩。这样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学生个体得到尊重,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写作激情会进一步高涨,会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持久性的写作训练中,他们的写作能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在这儿,我想讲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卷。第一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夫”字就没了,他评曰:“大有作文之势!”第二篇仅有标题,连“夫”字也没有,他评曰:“引而不发,妙也!”第三篇干脆白卷,连标题都没有写,他还是给他加上一个评语:“清白可喜。”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这位老先生堪称人师,这种批语也堪称经典性的评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同样的,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作文课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上。教师应本着鼓励的原则,怀着一颗爱学生的心,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从评语中读出老师的期望和欣赏,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三、多元化评价:教师-学生-家长传统的作文评价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这不利于全面发挥作文评价作用,因此我尝试引进多人参与评价的机制。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面地评价,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在学生的习作后面附上一张习作评价表,表格内分别是“爸爸妈妈的话”“伙伴的话”“老师的话”“我想说的话”。我发现通过家长的参与评价,学生不仅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帮助,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而且让学生跟家长交流习作,与父母的亲情拉近了,发挥了家长的资源,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了,习作与人文教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